《孟子》:“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华杉讲透】:“孟子说的君子,是指领导者。这里要厘清又一个重大的‘词典错误’:‘与人为善’,不是对别人好,而是看见别人有好的思想、品德和做法,我会马上抛弃我的想法和做法,采纳他的。作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能听取大家的想法,凡事取之于人,而不是自用自专,还跟下属比谁有智慧、谁有本事。”
《华杉讲透论语》:“孟子说,君子之德,没有比善与人同、与人为善更伟大的了。大舜认为「善」是天下公共的道理,不是一人之私物,既不把它当成自己的,也不把它当成别人的,而是与人共有其善,同行其善。如果看见自己的做法不好,别人的好,就马上舍己从人。舍弃自己的思想,吸取别人的做法,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勉强,人己两忘,形神俱化,这就叫善与人同。这里很关键。平时我们爱听的都是‘与众不同’,都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学人家一点东西,非要把它;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夸一个人有学问,都说他‘有自己的东西’,这就是病,就是病根,见不得别人,忘不了自己。大舜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善为天下公,一件事情只有一个道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你接触到了,总是从别人身上接触到的,马上就做,别把它当做自己的或别人的,只要和他一样去做就是了。”
本来以为这句话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因为我觉得这句话的语境是孟子说给领导者的。详细看了解读之后,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
首先『善』是天下公共的道理,其次“目的是每一种事物的善”,每一个事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存在的,这个「目的」是『善』、是事物的「本性」、是正确答案、是唯一的道理。
『与人为善』的意思是,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看到他人身上好的思想、品德和做法要看齐、跟他一样去做。
这里有很顽固的心中贼,仿佛全盘用了他人的东西,像是自己没有创新、没有独特的想法,比他人差一些一样。我在这里明白,这里的「善」是事物本身的「善」,是天下公共的道理,向他人学习,是借助他人的存在,学习他人身上带有的「善」。「善」是高于人的存在。
今天有一个很深切的体会是,观念影响情绪,情绪影响心态,心态影响行为。从源头端正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解读十分重要。当我对他人说的一句话产生情绪,是因为我对他人的这句话的解读带有主观的个人偏好,我被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刺激到了。也就是说,一句无法引发我内心的波澜的话是不会给我带来情绪的。如果一句话能引发内心的波澜,产生情绪,那么一定是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影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