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贡嘎神山,已向往许久,可又清楚,无力攀登。去年10月的这次那玛峰之行,或许也是这辈子离它最近的一次,站在5588米的那玛峰之巅,看着它,觉得它那样近,那样美,又觉得它那样孤独,它是“蜀山之王”,也是一位孤傲的“王”。
旅途前篇
因是第二次攀登雪山,所以省去了很多购买装备的时间和精力,只是拖着那28寸的行李箱,将冲锋衣,登山鞋,登山杖,背包,头灯,一系列必备物资一股脑儿全塞了进去。本以为这次只能一人独行了,没曾想好友竟也来了兴致,决定一同上山挑战。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天天掐指算时间,总算等到乘坐的飞机在成都降落。第二次来成都,爱极了了这个城市,不为别的,就为这周边的各处高山。
在成都酒店落脚后,一行15人还来不及照面,第二日便是一天的车程前往雅安的草科酒店,为了让大家适应渐升的海拔,以免高反,行程是先在酒店休息一天,深知即将进山开启帐篷生活,有酒店住的日子自然也就倍感珍惜,况且还是在这感觉吸一口气都能将肺洗干净的地方,这样的舒适度且还能泡泡温泉,就是神仙般的逍遥日子了
第三天,进山,开始徒步,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生理期在徒步的第一天到可是件糟心的事,但路是自己选的,爬都得爬过去,况且,好像也没了第二种选择,索性就断了后路。进山有一小段车程,看着阴雨绵绵,失了兴奋劲儿,还没来得及发个微信报平安,手机就立马断了信号,倒是给了我足够多的时间去观察窗外群山绵延。
这天的具体路程我已记不得了,好在一路没有太高的山需要攀爬,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徒步,不然或许只能因失血过多和体力透支被送下山了,越往上走,天气越多变,下车时还是小雨,走了没几步雨停了,太阳也没舍得露出脸来,只有大山里的风时不时出来和大家打个照面,简直是再适合不过的徒步好天气,当然,得失总有,路过巴望海时想象中的阳光下蓝天白云映衬在湖里,草地上有几只牛羊在悠闲漫步,种种脑海中美得窒息的画面都因着这好天气没有见着,我却是叩天叩地的感恩,因为到了陡坡就开始全身酸软,无奈又总要钻进树林里去方便,第一次成了全队“收尾”的人,一路都在追赶,若太阳再光顾,不倒地才怪
总算熬到了午餐时间,大家各自拿出自备的干粮,这次有了经验,远离腻得掉牙的士力架,准备了些果泥,饼干,还有辣味,仍旧是发挥了我在吃这方面的美德,统统把它们当山珍海味给干完了。许是身体能量足了,觉得缓和了好多,看看周边,我们坐在被群山围绕的草坪地,也有一些同样背着包在前行的同路人,再次起身背包前进时,心情开阔明朗了许多。
约记得是下午4点左右到达了第一个落脚点---子梅村,三人一个房间,三张床,还有个小窗,外有洗手间,可以洗漱,总之比想象中要“豪华”,洗澡自然是不行的,没有热水,且在高海拔地区洗澡极有可能感冒,而我最大的优点便是,出门在外一切吃喝拉撒都可以很含糊,倒地就睡,是食物就吃,一切以“不干不净,不会生病”为原则。晚餐是领队在帐篷开的小灶,热腾腾的面和菜,在我看来又是豪华大餐了,用狼吞虎咽一点也不为过。吃饱喝足已经忘却了身体的不适,继续发挥着倒头就睡的功力,一夜好眠。
第四天,清早整装待发,已经恢复了全部精气神,开始翻山越岭,和昨天截然不同,今天几乎都是爬升,目的地是穿越过贡嘎寺4500多米的营地,大伙儿个个卯足了劲儿,只为和神山更近一些,山路狭隘崎岖,加上前几天下过雨,更是泥泞,大家的话少了,喘息声重了,还需要经常给上下山路的马匹让道,看着驼着我那十几公斤驮包的马匹,有种隐隐不忍,又庆幸,好在这生生来为人,总不至于完全将命运交托在他人之手。
领队担心大家没了力气,失了信心,一路告诉大家很快就到贡嘎寺了,这很快,是在几小时后,贡嘎寺比想象中的简陋太多,说是寺庙,却连一尊佛像也没看到,原是旧寺,已经很少有人来参拜了,新的寺庙建在另一边,我们随便找个空地歇脚吃露餐,这里是一路来最能看清楚贡嘎山露全貌的地方,大家默默祈祷,但愿能提前一睹它的风采,雾太大,总是散不去,原以为就只能去到营地或顶峰目睹它的风姿了,就在我们起身上路时,它竟拨开了云雾以最壮丽的全貌迎接大家,各种仰望拍照自然少不了,大家也全然忘记了接下来要接受的对面那一长段石坡路的艰难挑战。
这段陡壁的石子路又让我想起了哈巴雪山那一段石壁,总以为快走完了,却总也看不到尽头,好在不高反,心率调整也还不错,算是得益于从小的上窜小跳,也得益于这两年一直有坚持运动,走下来不算很吃力,得出的规律是紧跟着前面领队最轻松,因为能留出足够的时间休憩等待后队的人。
过了石子路,上山,立马就感觉冷了,稍作停歇后,继续走,走不远就看到前面有营地,别提多高兴,以为这就到了,原来还是个美丽的误会,这是别人的营地,对,是别人的。
总算在不记得翻过了多少山坡后又看到了一个营地,若这个营地还是别人的,我想我一定会在心里问候许多遍不知道谁的祖宗。好在没有给我说不文明问候语的机会,营地到了,那个平地我应该是飞奔着到营地的。呐,这就是他人口中的小个子大能量了。
正式开启帐篷生活,一切都是绝对的纯天然,大石头后面的石缝厕所应有尽有,山泉雪山取之不尽,哈哈!最关键是竟然有大山专业厨师,在火都很难生着的情况下还能做出一顿让我们舔盆的饭菜。因为第二天依旧是在营地休整,适应海拔,晚餐后,大家也不急着补觉,开始天南地北的闲谈,或许,能听到不同的故事也是每次出行的一大收获。晚上卷缩在睡袋里,虽然已经裹了厚衣服,还是被冻醒,只能把能裹的都裹上,才算一觉到天明。
第五天,在营地周围瞎转悠,努力吸足氧气洗肺,偶遇长得圆溜的土拨鼠,领队带着大家熟悉路况,讲解注意事项,去到一个坡顶,领队指着下面的一个冰湖对大家说:这里面不知道埋了几个了,上次有3个人登贡嘎,遇到雪崩,掉进湖里,现在也没找到。果真,户外有风险,入门需谨慎。
话说今天是中秋,合家团圆的日子,无法电话短信给父母,可我却喜欢这大山里月饼的味道,还有这个能让我记住的特别的中秋节。
第六天,目的地是4800多米的最后一个营地,老天这一路都很是眷顾,昨天还是雨雪,营地上方一片白,都做好了下撤的打算,今天却是晴空万里,而且告知接下来几天都会是这样的好天气,这一群人的气势更是高涨了。只是C1到C2营地300多米的高度,大家却是走了好几个小时才到,越往上每走一步身体就越重,到达营地已是下午,练习了冰镐/冰爪,绳索一系列工具的使用,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我好好欣赏日落金山的美,这磅礴大气的美。
凌晨3点冲顶,海拔5588米,调好闹钟早早入睡,依然好眠。
第七天,醒来是凌晨两点,有太多装备要穿,必须留出充足的时间,抬头,不是漆黑,但我已不记得天空的颜色了。一切准备就绪后,出发!
即使带着头灯仍是只能看清楚脚下的路,我知道现在走的又是一段碎石路,但我不知道它有多远,也不去想它有多远,我只知道我的目的地是山顶,是5588。我尽可能的跟在领队身后,朋友的能量让我惊喜,她也是紧随其后,记不得歇了几次,记不得绕过了多少碎石,记不得爬了多久,但记得领队不断警示:小心滑落的碎石,小心踩空,还记得在最后一段碎石路真的很陡。
在天亮之前来到了雪线,也就是爬完了碎石路,开始穿上冰爪踩着冰雪往上攀登的地方,停顿以储备能量,早有领队提前打好了路绳,我们只需要将上升器挂在路绳上再一步步往上走,可坡度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想,路绳的作用只是让我们不至于往下掉,却没有办法太多借力,我尽可能将身体前倾,让冰爪每一脚踏稳再走下一步,中途看到雪地里有红色的衣物露出来,凭借着超强的想象力开始脑补各种画面,难道是有人独自穿越丧生于此?还是····?好吧,我承认,想象力大部分时候还是个人优势,但在某些特定场合,它的随意发挥确实让自己也很无奈。
路过一个又是需要翻越的石壁,前面的伙伴一脚踩空,幸而有路绳,不然只有山脚见了。我倒是忘了自己是怎么翻越过去的,因为马上就被面前近90度的冰壁给震住了,有人问领队:怎么办?领队淡定回答:第一,自己爬上去,第二可以在这儿坐着等大家冲顶下来再一起下撤。一向对自己能量信心十足的我是肯定要第一时间上的,但确实高估了自己的技术和力量,冰镐挂在手上完全用不到,全凭借着一双手和路绳的配合,也顾不了听领队在旁边的吆喝,就是哪里还有力就使哪里,不枉费我这几日的暴饮暴食,现在把能量全用在这儿了,最后一步应该是使出了吃奶的劲儿蹬上去的,趴在上面再往下看,自己都开始崇拜自己,还好没有恐高,不然估计已经挂在上面了。
接下来的一段路几乎是每走几步就停下来喘一次,到达山顶时甚至连任何标志都没有,领队说已经到了,统一的动作是把包卸下来,席地而坐。对面是贡嘎,这是最近距离的接触,好像我再往前走几步就能触碰到它一样。没有心潮澎湃,只有精疲力尽后的享受,能够站得很高,看得很远,能够静静欣赏和感受这一切自然的美,足矣。
往往上山容易下山难,雪地往下撤倒是有了经验,别走得太斯文,大步流星就对了,可到了碎石路,还是大写的绝望二字,着实是考验身手是否敏捷,耐力是否足够,你不知道下一块踩上去的碎石会不会有掉落的危险,说的俗气就是全靠一口气撑着。站在碎石路上已经能看到营地了,可望而不可即或许最能形容当时的情景,好在是没有退路的,总凭借着毅力撑到了营地,是C2营地,而我们的目的地却是4500米的C1营地。这下坡的几百米应该创造了我最慢行走时速的记录,好在也赶在开饭前到达营地,一夜好眠。
第八天,一早返程,今天的目的地不是子梅村,而是结束大本营---草科酒店,再看到前几天爬过的那一段没有尽头的石子路,我竟感激起来,因为我曾艰辛的爬过了上坡路,所以才有了今天走得相对轻松的下山的路,到底这世间万物都是平衡的。天气格外晴朗,弥补了来时的遗憾,我看到了蓝天白云倒映在巴望海,牛羊在草地的美。
第九天,清晨出发成都,继续美食之旅。
游记写于登山后第5个月,原谅了自己的拖延,本以为细节应该记不得了,不曾想,写着写着,每一个画面乃至每个细节,竟又慢慢清晰的在脑海放映出来,没有如第一次攀登雪山时那么多感悟抒发,只觉得能四处走走,能留下一些体验过的抹不掉的记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