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诗经》开篇第一首,属十五国风目下,周南第一篇。
流沙河老先生认为,孔子选编《诗经》,把这样一首恋爱诗放在第一首,反映出孔子“是有见识的人”,“他把它摆在这儿”,让我们通过这首诗,了解了孔夫子的人——“完全不是汉代以后、宋代以后描绘出来的孔夫子,这个是真实的孔夫子,他的见解、趣味,把它摆在第一,他是觉得男女应该通过恋爱建立家庭,家庭应该和睦、快乐。”在流沙河老先生看来,这首诗是写恋爱(重在场景、经过)而且是恋成了的,到最后,“男子就想:多花几万块钱,好生雇一个乐队来……把我这个新娘生闹热一会,逗她喜欢”。而程俊英先生以为是“‘求之不得’,只能将恋爱与结婚的愿望寄托在想象中”,“确是一首失恋的情歌”。余冠英先生讲:“这诗写男恋女之情。大意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了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另外,记得以前看《百家讲坛》,似乎有先生讲“钟鼓乐之”是结婚情景,好象还有讲这首诗是讲从下骋到婚礼全过程的,一时查证不到。
我这里谨结合看流沙河老先生的《诗经点醒》谈谈我的体会。
流沙河老先生首先明确了何为“周南”、何为“召南”。他说,周南就是汉水流域,它从陕西南部向东流入湖北,在汉口那儿进入长江。这一片区域在古代有很多小国统称为南国,周公管的就叫周南。而从陕南西汉水流入四川嘉陵江这片流域,归召公管,叫召南。这很重要,因为只有弄清了这个,我们才知道《召南》中的诗歌讲的哪儿的事,物产也才对得上号,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诗讲的什么内容。其他诗篇也是如此。
紧接着,他讲清了雎鸠是个什么鸟。传统注解都说雎鸠是鱼鹰,但对应现在的什么动物一直语焉不详。流沙河老先生从“关关”(呱呱)的叫声里认为它就是现在的鸬鹚(乌鬼,水老鸦)——他说另一个叫鱼鹰的也叫“鹗”,像鹰或雕,它独来独往,叫声是“咯儿咯儿”的(仿佛记得前面说的百家讲坛那位讲“关关”就是鸭子叫)。从全诗来看,我以为解为鸬鹚好些。
流沙河老先生还特别讲了“窈窕”这个词。“窈窕”,传统解释是美好的样子,现代一般说是容貌体态姣好。古语中也兼指心灵美,心地善良。而老先生以为,“窈窕”同遥迢,本指距离远,这里又兼指心理和感情上有距离。
我以为老先生讲的好,1、古注说的明白,“窈窕”是秦、晋之间方言,而此诗背景是南方汉水流域;2、诗中所写,最初可能只是远远望见,后来交流只在琴瑟之间(而且似乎只是君子弹琴鼓瑟地表白——淑女还在水里采荇菜呢),如何知其内心善良?3、解作“遥迢”,符合训诂之法:一是同音相训,二是“窈窕”本有深远、幽远之义。深远、幽远,就是看不清,琢磨不透。这里把“窈窕”解作“遥迢”,全诗一下就活了,极具现场感和诗意朦胧美:小伙子看见美女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求之而不得,因此寤寐思服,百般追求,又是弹琴鼓瑟,又是敲钟擂鼓……我后面还要细谈。
过去我们读《关雎》,或者前人注解它,都没太注意三句“参差荇菜”及其后的“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和“左右芼之”,特别是“流”、“采”、“芼”三者的区别,囫囵着都当作“采摘”就过了。比如余冠英先生就说:“芼之”也就是“流之”、“采之”的意思,因为分章换韵所以变换文字。照这个说法,似乎只是为了诗的形式美。
流沙河老先生注意到了这三个字的区别,他说:“流”就是“扭”,那个荇菜要摘,我们读的“扭”——扭断。“芼”就是扯,拔起来……因为面上的、水面上的嫩尖尖都采了,剩下就是最好的蹿到地下去的,那个叫地下茎……那一节蹿到土里要拔起来。
这样,老先生就遇到一个矛盾——他前面说:城里的女子下来摘的,是摘来祭祖宗的……只要一点点。怎么又说采得如此多如此干净呢,连地下的茎都要拔起来?但诗中确实是这么说的。因此,老先生推测说是因祭祖宗而采少量荇菜靠不住。在我看来,诗中场景就是一个采摘节,片叶归筐,一点不舍弃;如果那个君子不是单相思做春梦的话,诗中场景还是一个相亲大会——非诚勿扰!
仔细看,还真不是梦,君子们是带着十二分诚意来的。
下面我来细说一下全诗。
读诗,解诗,很多时候你不能一句一句去理解,要有全局观,因为诗的语言是跳跃性的,有时为了韵律,还可能语序是颠倒的。
诗开篇就先声夺人,“呱呱呱——,呱呱呱——”,河中间小洲上一片声的鸬鹚乱叫,有的可能还扑到了水里。
这鸬鹚大约是没被驯养的野鸬鹚。现在也不好考证那个时候人们是不是已经驯养鸬鹚了。若是经过驯化的,就该写作“关关雎鸠,在河之舟”了,就像下图看到的样子。
但是,我们知道,最早的诗歌本是口头创作,后来虽经孔子收集整理,写了出来,但秦始皇一把大火,又化乌有,汉代人仍是靠听人背诵才又整理出来,所以到底是“在河之洲”,还是“在河之舟”,已无从分辨。不过,这不重要。我们知道一群鸬鹚在惊叫唤就行了。
那么,它们为什么惊叫唤呢?原来河边来了一群美女(注意,一定是一群,不是一个,一个美女采不光那么多荇菜。传统注解总说是一个)。美女来干啥?采荇菜。
荇菜,一般以为即《尔雅》说的莕菜,又叫接余,水葵。茎干白色,叶紫,圆形,大小一寸多。叶浮水上,根在水底。茎长随水,水深茎长,水浅则茎短。《尔雅》有晋郭璞的配图:
现在说是这个东西,可能与上面描述稍有不同:
采荇菜干啥?当然是吃啦。我们现在吃这些蔬菜,基本是外来物种。古人没这些,基本靠野菜。周以后,古代中国虽已进入农业社会,但以种粮为主,菜蔬可能不多,吃菜仍靠采摘野菜。像荇菜这种连片生长水里的菜,又多又干净,绿色环保,自是难得。人们当然高兴,全当丰收了,竞相采摘,而采摘又是女人们特别是女儿家的长项,自然就承担了这项任务。于是,荇菜正茂时节,女子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来到河边采摘。她们光着脚,挎着篮,有的蹲在河边,有的涉入浅水,水深处还有划着小船在采的。
正是她们的欢声笑语惊动了河心小洲上的鸬鹚,真个是:采荇驾轻舟,竞入青荇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洲雎鸠。
她们的到来,也惊动了青春萌动的骚年。小伙子们来到河的附近,心里痒痒,但又不敢造次,怕违君子风度,因此只是远远地观望。他们都各自相中了自己心中的美女,心里盘算着怎么让意中人成为自己的新娘。
小伙子们见姑娘们撸起袖子(水里的裙子扎在腰际,卷着裤管),雪白的手臂在密密麻麻、参差不齐的荇菜间舞动,左边捋起一串,右边揪下一把……那优美的姿势,小伙子们看得忘了合上下巴,晚上回家躺在床上,睡着醒着眼前都是白天见着的那个她,可是又怎么都追不着她,越是追不着就越是想念她,长夜漫漫,思念悠悠,翻来覆去,左侧右侧,好不容易捱到天亮。
以上要明白两点:一是可能不是一个小伙子在看在思在睡不着,而是几个,众多,他们都在看,又各有所爱,各有所思。二是刚开始荇菜很多,成片成簇,采摘很容易,拣好的抓就是了,所以原诗用了一个“流”字。这个“流”字,前面说过,流沙河老先生读作“扭”,他说的是四川话,古注一般说同“摎”,捋义。我用了一个“揪”字。
第二天,小伙子们又去了,看见荇菜稀疏多了,姑娘们也来采摘荇菜了,但已不如第一天好采摘了,只能一枝一叶地采了。原文特别地用了个“采”字,看过采茶的应该都明白采这个动作的样儿。眼看荇菜就要采完了,一旦采完,姑娘们就不会来了。小伙子们明白,他们得抓紧了,于是他们弹起琴鼓起瑟,用音乐传递心事,渴望与姑娘们交上朋友。
第三天,可吃的荇菜基本采尽,好在还有些许被漏采的嫩叶(芽),还有水下的茎也可吃,但这些嫩叶嫩芽得仔细挑拣才能采到,茎也得从水下拔起来。原文特别用了个“芼”字,这个古注解作“择”——选择、挑拣,流沙河老先生的意思是拨、扯,也有道理。这可是最后的机会,错过了今天,只能等来年,心上人难保不会另有归属,小伙子们急了,有的搬来钟鼓敲打起来。原文说是“钟鼓乐之”,这个“乐”,古注说读作“劳”,使……快乐义;流沙河老先生说读作“闹”,闹热——四川话,就是热闹的意思。他们都有些道理,但似乎不够,因为使姑娘快乐或者感到闹热不是目的,小伙子们的目的,是要心上人跟他亲近,成为亲人。所以我以为这里读作“要”好,意思同“乐山乐水”的“乐”,即亲近的意思。为什么要用钟鼓来希求亲近?因为钟鼓不仅是财富,也是地位的家征——正所谓钟鸣鼎食之家。有这些家伙什的小伙子是妥妥的贵族,无疑会增强竞争力,引人注目,促使姑娘为他亮灯——简直是古代版“非诚勿扰”。因此,过去人们把“君子”理解为贵族青年,也是恰当的。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开放式结局,后来怎么样,他们各自找到自己的心上人没有,这个现场互赠信物没有,后来是不是按周礼那一套程序仪式走直至成婚,都不知道。前面反复咏叹“窈窕淑女”、“左右……之”,一咏三叹,到最后戛然而止,但又给人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此诗的艺术性,把它放在《诗》的开篇,也是当的住的,也足见孔子之慧眼。
注:1、文中有关流沙河老先生的见解均见《诗经点醒》(流沙河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之《关雎》篇;
2、文中凡言及古注均转引自《诗经注析》(程俊英、蒋开元著,中华书局2017年8月北京第1版,2018年4月北京第2次印刷)之关睢篇;言及程俊英观点亦见此书;
3、文中凡言及余冠英先生的见解均见《诗经选》(余冠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北京第1版,1979年10月北京第2版,1995年11月北京第3次印刷);
4、本文所引《尔雅》为邓启铜注释,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2012年1月第3次印刷;
5、图片,书页以外的均采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