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道格拉斯·梅里尔,百代唱片公司数字音乐部门总裁兼音乐部门首席运营官,2008年4月之前担任谷歌首席信息官(CIO)。此前是美国金融服务提供商嘉信理财高级副总裁及兰德公司信息科学家。拥有普林斯顿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他还是一位科技作家,文章经常发表在《计算机世界》、Washingtonpost.com、《纽约时报》、《旅游和休闲》及《娱乐周刊》等媒体上。
关于本书
本书2011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原版名称:Getting Organized in the Google Era。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组织、整理的书籍。作者从小患有诵读困难症,看字母、数字都会颠三倒四,但却通过自己的一套组织方法,逆袭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博士。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也是通过这套方法,高效管理和梳理信息,保证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转。
本书风格轻松、活泼、俏皮,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有趣的人。本书看似是一本”讲道理的书”,但作者避免了一味说教的方法,也不把自己的道理强加于人,而是通过讲述自身的经历,将道理娓娓道来。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我们不必把每一条方法都奉为“金科玉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需要吐槽的一点,本书是译本,翻译水平真的很一般。。。
本书内容:
本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前言
讲述创作背景和著作的初衷。
作为一名诵读困难症患者,学习对作者来说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在整个童年和成年时期,作者都在努力开发学习技巧和组织信息的系统方法以避开诵读困难症的制约,减轻大脑压力,帮助自己仅关注那些真正需要学习的信息。
作者的初衷是分享自己的方法,帮助人们绕开大脑、社会结构和个人局限的种种制约,停止从事明明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而浑然不觉的事情,开发出服务于自己的系统,让生活和工作更有序、更成功、更轻松。
第一部分:全面认识自己
讨论的对象是你,你如何思考,你如何感觉,你所处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社会如何对你施加影响,你所受的制约是什么,你该怎样超越这些制约, 你的真正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些目标你该如何进行组织。
第1章:鸡尾酒会与麦片:探索我们的大脑
--- 理解大脑的记忆及组织机制
在有序组织的过程中,大脑是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在记忆零散信息、执行多重任务以及做出决定方面,大脑都不称职。不过,有办法可以绕开大脑的这些局限性。
首先需要了解大脑记忆的机制:
当我们注意到某件事情时,它就会进入我们的短期记忆。此时我们需要判断这部分信息是否有必要存入短期记忆,因为短期记忆容量不大(通常在5-9件事情之间),判断的目的在于避免无谓的浪费脑力。
当执行多重任务时,不断有新的信息进入,之前的信息的存入短过程就会被打断,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存入短期记忆,以后就想不起来。
为了记住某事,我们需要把它从短期记忆转入长期记忆,这个过程称为“编码”,对某事编码的最佳方式是将其与故事挂钩。因为记故事要比记事实容易得多。
引出
原理1. 为了实现大脑压力最小化,要把生活组织得有条不紊。
原理2. 让信息尽可能快地离开大脑。
力图把大量知识装进自己的脑袋,那是没抓住要点。建立一套存储和组织知识的系统方法,从而在需要知识的时候可以使用或者记起知识,这是一个好得多的策略。比如说该记的记,不该记的交给百度/谷歌,避免脑力浪费。
原理3. 多重任务通常会让你降低效率。
短期事务过多让大脑负荷过重
原理4. 利用故事去记忆。
想想那时自己正在做什么等,结合当时的情景记忆。
第2章 我是上班一族,让朝九晚五不再混乱
--- 旧模式、旧习惯制约着有序组织
除了大脑这个挑战以外,在走向有序组织的道路上,我们工作的组织方式、教育、社会制度及社区的组织方式也有问题。
- 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
源于工业革命时代,工业革命带来了泰勒主义(科学管理,提高效率),泰勒主义带来了生产线,生产线带来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日和40小时的工作周。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九晚五制度也被很多非工业企业采用,包括教育部门。作者认为每周40小时的标准化安排,导致了交通堵塞,造成了孩子照料的左支右绌,带来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负担。对此,作者提出了解决办法:
- 利用那些经济便捷的技术(如网上办公、视频会议)在家工作。
- 为了避开交通拥堵,可以跟老板商量调整上下班时间;
- 考虑搬家,离单位、学校、教堂和商场更近一些,把路途中浪费的时间和资源减到最少。
- 暑假的困境:
工业革命以前,社会经济的支撑是农业。在美国农业社会,学校春季放假,让孩子帮助父母种庄稼,这是有意义的安排。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从农田转移到工厂,再从工厂转移到服务。暑假安排听起来很理想,但是实际上会给孩子和父母制造紧张,扼杀社会生产力。对此,作者提出了解决办法:
- 如果家里有小孩,跟街坊邻居一起组织一个暑假游戏组,让家长轮流负责照看孩子。
- 送孩子去上暑假班。
引出
原理5:仅仅因为一直都按照某种特定方式做某事,并不意味着永远该这样做。
如果不合适,就应该有所改变。努力展望技术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而不是等到这些变化成为不可撼动的惯例之后还是不理不睬。
原理6:知识不是力量,共享知识才是力量。
切勿掉进“知识就是力量”的陷阱。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邀请他们也给予分享。如此一来,人人都会把工作做得更好。起初,为了建构自己的“独门”知识或者为了向大家证明你是拥有特殊知识的唯一人选,而没日没夜地疯狂工作。之后,成立一个团队,搞清楚什么是你擅长的,坦诚什么是你不熟悉的。把你不擅长的工作委派给别人,并且要信任他们,放手去做。同时,分享自己知道的,鼓励别人也这么做,互相学习,双方都能够更好的工作。跟别人一道,最好是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那些人,共同寻找解决自己那片天地里某些重大问题的便捷方法。
第3章 赛车、篮球、短裤及歌剧:认识自己的短处,突破制约
--- 识别假性制约,绕开真性制约
无论是身体的、心理的还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制约,我们人人面临着独特制约。为了更好地实现有序组织,充分理解自身面对的制约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制约来自何处?它们是自身固有的,还是遗传而来的;它们是实际存在的还是主观假想的?它们如何对你本人以及你实现目标的能力产生影响,而你又能对此切实做些什么。
通常,制约分为两大类:假想制约与真实制约。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至关重要,这样你才不会因为力图克服那些并不存在的制约而浪费时间和精力。在那些真实制约当中,有些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可以去改变或克服;另外还有一些制约完全就在我们的控制之外。我们越早辨别出那些制约的性质,我们就可以越早停止在不可能产生积极结果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引出
原理7:进行组织安排时,要绕开的是真实制约而不是假性制约。
假性制约是主观假定的,如人云亦云的做不到的事。真实制约是切实存在无法改变的。识别真实制约的方法:列出一张制约清单,把所有自己认为的制约都写上去,然后一条条辨别。还可以大声念给信任的人听,让他给出建议。
原理8:对自己要坦诚,但是千万不要自我评判。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制约,都要坦诚识别自己的举止、行动、愿望和情绪。当你不能坦诚的时候,就会无谓地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同时,对自己不诚实,就会无谓地把生活复杂化。诚实,是节省时间和精力的极好方式。试想:一个谎言引来一串谎言,很快你就不得不疲于记住你撒了什么谎,对谁撒了谎。为了自圆其说,你要耗费大量脑力。老实说,把这些脑力用在更能高工作效率的事情上,不是更好吗?
原理9:要懂得什么时候忽略制约。
方法:可以用自己的优势来衡量面临的制约,这些优势可以是娴熟的技巧、现成的资源以及别人的帮助之类。同时应该考虑,如果忽略制约,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作者例子中提到年过古稀的高龄老人纽曼参加劳力士 24 小时耐力赛,纽曼的年龄是制约,但也是一个优势:年龄让他拥有丰富的赛车经验,他足智多谋,表现卓越。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几场比赛中获胜。 因此,可以认为他有机会帮助自己的车队赢得比赛冠军。
关于压力:
压力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制约。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你经常无法理性思考,很可能会让原本已经很糟糕的形势雪上加霜。同时,压力会放大制约,比如作者在提到,自己容易忘事的制约在压力之下,被成倍放大。
关于害怕:
无论要做什么样的决定,尽量不要让非理性的害怕占据主导。害怕是一种情感制约,经常是最可忽略的因素,克服的方法是不去想它,专注做事。
第4章 登山还是在家健身
--- 目标清晰,才能井然有序
首先,目标要清晰。对目标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清晰的目标可以为你做的每一件事情指引,可以帮你更加有效地安排自己的行为。同时,了解目标,就更容易知道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不重要,哪些信息需要记在脑子里, 哪些信息不需要记住。这会让工作更井然有序更高效,让目标更容易实现。
其次,目标要详细。对自己的目标有一个明确而详尽的认识至关重要。目标越明确、越详尽,实现起来就越容易, 结果的衡量也越容易。为了确定明确详尽的目标,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真正需要首先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如果我不这么做,会出现什么情况?我必须采取的行动是什么?
最后,对实现目标的途径,要学会灵活变通。这样就可以保持开放状态,如果第一种办法不成功, 随时可以找到实现目标的新途径。
面对一项重要任务,要清楚自己的目标和相关的制约,在行动之前,要留出些时间,理清思路,轻装上阵。
同时,目标越宏大,要做的约定也越多。遗憾的是,我们很不擅长作决定。作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找个信得过的人,把决定告诉他,听听他的意见。这个人可以帮你发现工作中的逻辑问题和主观偏见。
比较不同决定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结果。形象地展望一下这些结果,花点时间“现场体验”一会儿,找找每个决定的感觉。
做好自己的调查研究。补充信息有助于你作决定。不过,不要走火入魔。没有节制的过量信息实际上会让你更难作决定。
针对你的决定可能产生的结果,列出所有的利弊得失,尽量按照重要程度把它们的优先次序排列好。
对于正在考虑的决定,把支持和反对的理由都写下来。一天之后,再去阅读你写的内容,要大胆质疑自己所作的假设。
引出
原理10:在发动汽车之前,一定要确切地搞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还要知道选择什么途径。
目标是制约的反面。制约体现的是障碍,而目标反映的是可能。对目标和制约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理解至关重要,这样会让你承受最小的压力,付出最少的努力,在向着成功前进的道路上获得更大的可能性。
原理11:在实现目标的方式上要灵活变通。
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的尽可能地明确详尽。如果第一个方法不成功,也要保持开放态度,寻找实现目标的新方法。也可以这样理解:你很清楚自己要从A地到B地,但也要认识到,两地之间有几条不同的路线。
第二部分:全球的Google工作生活方式,和无序说再见
介绍关于有序组织的技巧、技术和策略:如何搜索内容,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掌握所有的电子邮件、待办事项、相关文档和工作日历。(作者提到的工具,主要是谷歌开发的一些工具,感觉国内不是很适用,这一部分就简单摘取了一些信息)
第5章 超越泰勒主义——为什么说搜索很重要
每个人的组织模式都不相同。“同一套组织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念源远流长,但是这种观念没有考虑个体差异、个体经验、个体制约和个体弱点。
引出
原理12:不要给信息归档,用的时候去搜索就行了。
作者认为搜索功能是新式组织管理的基础。我们不必在文件归档方面耗费时间和精力,也用不着为了找到重要信息而劳神费力。我们要做的所有工作就是搜索。
第6章 是法国,还是拉斯维加斯的巴黎:如何玩转搜索
主要讲述了使用搜索引擎的技巧。
比如,
- 条件短语中加入引号“”
- 使用形容词搜索“paris hotel”~affordable,
- 排除不想要的结果用“-”,
- 用文件格式找特定文件类型,如"personal budget"filetype:xls
第7章 彩色笔与过滤器:养成信息过滤的好习惯
每天都有大量信息汹涌而来,我们只需要把真正需要记忆的内容记住即可。清除杂乱信息的第一步就是过滤掉不需要记忆的信息。过滤信息的时候,作者会根据针对信息设定的目标,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分离出来。(信息是否有用,在何处有用,是否重要,有效期限等)除此之外的信息,一律置之不理。
作者给出了中学时代,数学学习中划分知识点的过滤方法。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在阅读第一遍的时候标出看起来重要的内容。第二遍时将内容分为几类。用不同的颜色对书中的信息分门别类。第三遍阅读,找到荧光笔的内容,更加认真的阅读和记忆,尽量理解段落的真正含义。具体如下:
在阅读前准备四种颜色的荧光笔,
对于新出现的术语和概念,用黄色标记(目标是记住它们)
对于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用粉色标记(用以证明数学公式)
对于自己不懂的内容,用蓝色标记(便于找到这些内容,并更加认真地重新阅读)
对于书上例题的解题过程,用绿色标记(目标是与自己的解法进行对比)
引出
原理13:大脑中只保存真正需要记忆的内容。
所以我们需要过滤信息
原理14:大块内容要化整为零。
彩色笔将信息分为几类,各个击破。
原理15:每周拿出些时间回顾关键信息。
过滤信息之后,每周安排时间回顾,比如作者工作时,会每周回顾阅读所有的会议笔记。阅读时,先用彩色笔将各种信息分为几类,再把相关内容汇总整理为一个文件。再打印下来细读。
第8章 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孰优孰劣
何时使用电子文档
- 很多的随机信息和资料。可以放入电子的资料库内。
- 要与别人共享的文档和信息。
- 重要文件或机密文件的纸质和电子版本都要保存。
何时使用纸质文档
记在纸上是触发灵感,计上心来的好办法。
对某件事情没有解决的灵感时,可以把相关内容写在不同的纸片上。
拿着一张张纸走来走去,大脑得以在不同的内容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找到孤立思考时想不到的解决方案。你也可以试验一下这个方法。只要把记事本上的纸撕下来,写好之后贴在墙上即可。或者去买块比较大的白板,放在办公室里。创造足够的物理空间,让信息能够来回碰撞,让想法得以不断提炼,这样可以激发自己的思维,而这也是死盯着电脑屏幕无法做到的。我建议你把解决问题时捕捉到的想法和需要用到的信息写在纸上,而不是把仅仅需要被动参考的内容写在纸上,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目标是记住或者真正吸收信息,就把它打印下来。
在纸上可以注意到电子文档上无法捕捉的内容。
第9章 用活电子邮箱:把它变成可搜索的历史档案库
- 把gmail中的标签看做不同文件夹的结合,可更好发挥作用。
- 密码管理
把密码的提示线索(而不是实际密码)保存在Gmail邮箱等(网络上)。
引出
原理16: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组织方法。适合自己,又符合有序管理方法的即可。
原理17: 在数字信息中加上相应的关键词,以便日后容易找到
第10章 为什么应该在网上保存日程表
google日历可以帮助你安排日程,提醒功能和分享功能也很实用。
红色工作日程,蓝色娱乐日程
第11章 如何轻松管理文档及网上内容
建立资料库。需要资料时搜索即可。觉得有用以后可以用得到文章可以复制粘贴发到自己的gmail上,加上标签(前文)
开会时用google文档,实时做会议记录并能让远程会议的人看到。
引出
原理18: 尽量使用已经上手的工具。
第三部分:克服大大小小的挑战
针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大大小小的挑战,讨论如何进行有序组织。作者阐述了如何把分散精力的情况减到最少,也解释了为什么没有“工作生活两不误”的好事。以及如何处理好那些意料之外的事情。
第12章 避免大脑压力,集中精力工作
减轻大脑压力的原理是,减少思维转换。转换思维的时候,大脑必须要把短期记忆中的当前内容转移到长期记忆中,以便为新信息腾出空间。这样一来,有些信息就会丢失。
思维转换次数越多,各种思维背景之间的关联度就越低,大脑的工作难度就越大。你无法消除思维转换,但是可以减轻转换造成的影响。例如:
☆ 加上注解,供以后参照。这样更易于日后上手。
☆ 把类似的任务或会议安排在一起。
☆ 识别因素。分辨是哪些分神因素导致频繁进行并不必要的思维转换,然后减少这些因素。
☆ 定期查收电子邮件,而不是让它们随时破坏你聚精会神的状态。
☆ 需要心无旁骛的时候,关闭电话振铃声,隐藏来电显示,让自己不会因想知道谁来电话、 为什么来电话而好奇不已。
☆ 如果在隔间里工作,需要赶任务的时候,挂上一个写有“请勿打扰”的牌子。戴上耳塞,阻止环境噪声干扰自己。背对隔间入口而坐,避免旁边走过的人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 每个工作日都给自己留出点时间,哪怕只有10~15分钟。在共享日程表中留出这块时间,就不会有人在这段时间打扰你。
☆ 对每个要召开的会议,都要考虑一下召开的必要性。要确保开会议有明确的目标,并且与会者都能理解这个目标。事先发放相关资料,有助于与会者进入主题。
第13-14章 工作和生活要一起整理
在谈到“工作生活两不误”的时候,大多数人是想“少点工作”。不过,在今天这种高度竞争、密切联系的环境下,这有些异想天开。更现实的目标是通过某种方式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这种方式能让你减小压力、消除怨愤,也能让你更好地体验生活中的乐趣和挑战。
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和认识二者。首先,要认识到工作和生活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件事。相反,要接受这样的事实:有时候我们拼命工作,有时候我们尽情玩乐。工作未必要给生活让路,正如生活未必要凌驾于工作之上一样。
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可以先从自己的日程安排表开始。要根据访问人员来安排日程表,而不要在工作和生活之间人为划分界限。
上班期间,在效率下降的时候,休息一下。这样做能帮助你放松身心,理清思路。休息之后,在后面几个小时的工作中,你就不会有那种丢三落四的感觉,也就不必工作得那么吃力。因为你给大脑供了休息和充电的机会,因而你工作起来会更机智、更灵巧。
周末休息时,在那些不需动脑的无聊时段,如果能偷闲处理一下工作上的琐碎事情,一般不太可能牢骚满腹,原本会白白浪费的无聊时光变成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时间。
如果上班时间的工作安排不合理,那就是不给大脑休息的机会,平白延长工作时间。工作时要做到全神贯注、有条不紊,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美好时间分配给家人和朋友,甚至是自己。
度假的时候,应该查收邮件,还是撒手不管?答案取决于你的度假目标、自身需求以及制约条件。不管答案是什么,在动身之前都要制订一个计划。
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而不是力图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
并不是说在享受生活的时候不忘记收邮件,而是在例如排队等枯燥时间充分利用它。
第15章 如何处理意外事件
在面临意想不到的重大挑战时,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会变成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难以作出不受情绪影响的合理决定。你无法做到专心致志。你会因为压力大而健忘,同样也会因为健忘而压力大。换句话说,你跌到了谷底。
要接受这样的事实: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你会犯错误。这种错误会比一般情况下会犯的还要严重。应该尽可能地绕开这种制约,尤其应该借由来自朋友、同事和你信任的任何人的帮助,达到这个目的。
多跟那些不同于自己的朋友沟通交流,这在艰难时期更加重要。在你不够坚强的时候,你需要他们足够坚强;在你思路不清的时候,你需要他们头脑清醒。这就是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
在你面对重大挑战的时候,典型反应就是寻求更多信息。信息有助于我们找到胜券在握、胸有成竹的感觉。不幸的是,收集而来的信息铺天盖地,很容易让我们感觉无所适从。如果这些信息相互矛盾,或者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尽可能使用那些已经上手的工具去组织管理信息。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给信息加上大量注解说明,跟需要信息的那些人在线共享相关内容。
你无法预知未来,但你可以确认正在发生的坏事表现出来的征兆。你可以未雨绸缪,以便坏事发生时,知道如何应对。
无论如何都要“把握当前”。在意外来临之前做好准备,有一套应急机制。在危机出现之前,如果已经做到未雨绸缪、胸有成竹,那现在就会更加从容不迫、有备无患。
总结:
读完本书,发现作者真的是一位十分聪明的人。总结为八个字“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当然,作者的这些方法中,有一部分可以借鉴,但有一部分可能并不适合,所以这些方法完全没必要生搬硬套。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读一本书,不一定要用功利心去衡量是否有用,哪怕有一句话触动了你,对你有所帮助,就不算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