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工肉圆,好多人不知道说的是啥,长啥样,但倘若你是苏北人,你是淮安人,尤其是漂泊外地的游子听到这四个字大都是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的。
我在他乡如果听到谁要说“钦工肉圆”,我一定奋不顾身,扑上去一探究竟:他(她)是哪里人?他(她)为何在这千里之外说这几个字?………
五月节前一天,老妈打电话给我,“今上午已让你爸寄去十斤肉圆,这是我自己做的。"
“别寄了,天这么热,路途这么远,会坏掉的。”
“不碍事的,昨个我就放冰柜里冰着的,寄的时候里面又放瓶冻矿泉水。”
“过年带的那个还没吃完,她们不喜欢吃就没烧,真不要寄了。”其实这句话是撒的一个谎,真不想麻烦老妈。
“寄了,应该不碍事的。"
……
下面我就为大家摘一段百度的介绍:
钦工肉圆是一道传统名吃,属于淮扬菜系。曾经是清代的著名“贡品”,所以又名清官肉圆、清贡肉圆。它的制作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乃是江苏省十大名菜之一,它的特点是:光滑细嫩,富有弹性,色白汤浓,味道鲜美。当地有民谣称赞曰:“钦工肉圆撂过墙,拾起还是圆又光;掉在地上跳几跳,吃到嘴里嫩又香。”
在淮安北乡,办酒席是绝对离不了肉圆,肉圆是压轴大菜,没有它是决成不了席的。
我们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可以做一二十斤肉圆放在家里,想吃时煮呀烧汤呀都可以,特别是肉圆和小青菜烧汤,然后在铁锅一周贴上一圈薄薄的小麦面粉饼(那方言叫水塌饼),咬着薄薄脆香的饼,喝着鲜美诱人的汤,那真是令人万分陶醉的事,现在想来仍令人馋涎欲滴呀!
那时每家基本会置一个铁棍子,有方的,有圆的,约莫五六十厘长,专业打肉做肉圆用,我们那叫“肉拴子”。腊月二十几进了村,没准你随时可以听到“啪,啪”的打肉声,听父辈讲这样打成糊的肉与机器绞的肉口感是断然不同的。这并非是别人开玩笑讲,“手工做的肉圆是有灵魂的,机器绞的是没有灵魂的。”其实是打的肉纤维不怎么断,口感好,有筋道。
对肉圆的爱,早已渗入到我们那地方人的骨髓里,不仅是对这种美味的垂涎,更是对亲人,对故乡万分深情的热爱。
今天下午,老爸打电话来,“肉圆收到了吗?"
“收到了。"
“没坏吧?"
“没…………有一点。"讲没坏,是想让老人高兴,但是我还是委婉地讲有点,其实我真的不想他们那么大年纪再去自己动手做肉圆了,我只想你们好好地就行了,我们远在他乡,常年不在身边,也仅有言语上的问候及少量的经济支持了,一直是兄弟们在照顾,这是我十分愧疚的事了。
我把肉圆一包包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看着它们又圆又光的样子,真的很开心,好像它们不是肉圆,而是一个个有生命活力的精灵。
此刻,尽管我已处于半醉半醒状态中,但心里伴随酒意翻腾的还有一点遗憾的自责,为什么一个初中同学,一个高中同学都能在家乡办了肉圆厂,且做的很好,而我却为什么不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既让家乡的肉圆远销各地,又能绕膝父母身边………
想多了,心更痛。关上冰箱门,明天或后天让夫人用小青菜和肉圆烧锅汤,拼命喝,让孩子们也狠狠地喝,没锅贴饼也行,没什么都行,想想父母,猛喝一口汤,想想故乡,狠吃一个肉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