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简书的一个群里,异常热闹,对话只有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吵得不可开交,我瞟了一眼,竟觉十分有趣。(吃瓜群众,正所谓看热闹不嫌事大,嘘)
“以上分析,共勉!(抱拳)”
“言尽于此(抱拳)”
果然文人之间的争吵倒不像争吵,是在辩论了,颇有点看武侠大会的味道。
01
基于好奇,下班后翻到了引发激烈言辞的导火索,一篇名为《老实人总受欺负背后的深层原因》的文章。
一字一句的 看完文章,作者想要说的其实就是集体哄抢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是法不责众的法律漏洞和受害者的老实,名其曰“老实人”。
正是“老实人”这个词,引发了我们反方的质疑。(暂且称文章作者为正方)
反方认为:被偷被抢也不代表是老实人,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否老实,只是刚好遭遇了哄抢这件事!
正方认为:在集体作恶面前,无能为力的,就是这时候的“老实人”!
反复研读他们的对话,我看出来了,其实就是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反方显然逻辑是很严谨的,正方不敢苟同她的逻辑,但我却觉得各种反驳实在合情合理(如下图),这要拿到辩论会,绝对是一流辩手,完全抓住对方的漏洞。
反方的逻辑是正着来的,先从主语入手。她认为老实人受欺负,首先需要给老实人下个定义,他就是个老实人,他又为什么受欺负?
而正方表达的i意思显然不是,他是反着来的。老实人是一种结果,先被欺负,如果他没有做出反抗,这时候他就成了题目中做主语的老实人,如果做出了反抗,不在他讨论的范围内。
显然这是两个角度,两种思维。开始,并没有觉察太多的不妥。这样分析下来,反方追究的“老实人”定义是有一定道理的。拿结果做主语,做判断,已经先入为主了,感觉有些矛盾,逻辑上也有些说不通。
我们一般人看句子,主谓宾,3W原则,who,what,how,显然需要每个W都是正确的。倘若who都没有弄明白,一切说起来有些牵强,会觉得怪怪的。
写作者有时候会随心所欲的表达,他可能很清楚自己的意思,也认为别人明白自己的意思。但是有可能恰好别人站的角度就是不一样的。而有些十分讲究的人会去追究这些,然后就有了这起“案件”。
像我等不十分讲究的人,因为跟着作者的思维走,明白了他的意思,就不去追究这个问题,因为我知道他在想什么。
这么看来,我是十分麻木的,竟没有太多考虑。反方的敏感与严谨值得学习。
这也给我一个启示:写作者遣词造句应该严谨,以一种旁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表达,不能想当然的觉得大家明白我什么意思,你看不就有我们反方这种“刁民”吗?
02
接下来,我们化解危机,平息战火的理性思考者来了。这个角色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就事论事,言语平和,易于接受,不论是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是她讲话的内容,都是十分值得学习的。截图如下。
在这个故事中,正反方各持己见,都有对有错,并没有抨击谁的意思。正方完全可以虚心接受一下反方的意见,同时,反方是否也需要反思下如何更好的让别人乐于接受自己的意见呢?
这个小小的插曲,其实能让写作者学到不少东西。
比如反方评论正方的文章:“我们收到了你的气愤,可是没有看到你深入的分析”。
我很赞同这一点,写文章固然需要情绪,需要煽情,但煽情是煽动读者的情绪,而不是煽动自己的情绪,让读者看的很不爽。
特别是对于揭露社会现象的文章,关乎民生,就更需要理性和深入的分析去引发民众的思考和关注,而是把他变成满腹牢骚,这样对读者的价值并没有太大。
03
这个导火索引起了群里对很多社会现象的讨论,以及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负能量,什么是破窗效应,什么又是丛林法则,吃瓜群众表示很涨知识。
破窗效应:一个房子如果有一面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逼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墙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这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人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丛林法则是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
因为写作,接触到了这么多有趣的灵魂,那一刻我有些感动,感动于文字的力量和写作者对于写文的认真态度和严谨。也佩服他们研究文章,研究用户心理的精神。
我想写作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感谢两位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带给我们的思考和价值。生活中他们一定是真性情的人。
最后,想以一段希拉里的退职演说结束这篇文章。
作为人类,我们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彼此需要。当跌倒的时候,我们彼此扶持。当灰心的时候,我们互相鼓励。一些人会成为领导者,另一些人将紧紧跟随,但是没有人能够独自完成这一切。
没有人完美,没有人能够独自完成这一切,以上,共勉。
-END
放弃保研,国企辞职,恋爱长跑后分手,我有故事,你有酒吗?你有故事?!我这里刚好有酒,喝一杯再走吧。
我是小明,喜欢观察、思考的90后程序媛,在麻木的生活中保持清醒。目标在3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