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他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他曾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其著作包括《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第一章告诉我们心流是快乐的源泉。我们所有人都想追寻快乐,却不知道如何定义这种感觉。本书作者用心流这个词代替这种独特的感受。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
第二章告诉我们,控制意识,改变体验的品质。相信看书多或者年纪大一些人的,会有这种感觉,很多时候在面对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面对半杯水,乐观和悲观的人心情不同。
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意识的力量也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为反败为胜的挑战。
第三章告诉我们,心流的构成要素。很多人都觉得有钱会幸福,但很多有钱人都觉得自己很不幸。然后穷人觉得有钱人装,有钱人觉得穷人有仇富心理。其实他们都错误地理解了什么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我们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快乐的感觉,这样我们才会感觉很幸福。我们能努力的是拥有发现美好事物的心,多体会新鲜的事物或者认识新朋友。比如我最近买了一个体脂称,看着数据很新鲜,乐此不彼一天称很多次。
迈达斯国王点石成金,最后活活饿死的寓言,充分证明一味追求财富、地位、权力,未必能使人更快乐。唯有从每天的生活体验中创造乐趣,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质。
第四章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创造心流。有句名言叫做“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悲观心态的人确实很很难感受到心流状态。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拥有一颗在困顿中依然自得其乐的心。
索尔仁尼琴自得其乐的性格,让身陷囹圄的不堪也能转变为心流体验。他说:“有的犯人会设法冲破铁丝网逃脱!对我而言,铁丝网根本不存在,犯人总数并没有减少,但我已飞到远方去了。”
第五六七八章分别讲的是感官、思维、工作、人际的乐趣。这几章主要就是讲故事了。这几章应该也是不太爱看书的人最感兴趣的部分。相信这部分也是作者刻意设计的。现在我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很丰富,不管什么人,只要有心,绝对能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然后就可以感受到心流状态了。
一走进舞池,我就觉得像漂浮了起来;好像喝醉的感觉,当舞到尽兴,我浑身发热、欣喜若狂,仿佛借着身体语言与他人沟通。
牛顿把手表放进沸水里,手上却捏着鸡蛋计算时间,因为他已沉浸在抽象的思考当中。迈克尔逊是第一位赢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有人问他何以花那么多时间测量光速,他答道:“因为太好玩了!”
工作不是“亚当的诅咒”。卡莱尔说:“找到性情相契工作的人有福了,这是人生在世所能祈求的最大福佑。”
独乐、众乐各有情趣,不论在沉寂的阿拉斯加边陲,还是喧嚣的纽约市中心,若能享受独处时分,同时与朋友、家人、社群和乐融融,便已踏上快乐的康庄大道。
第九章,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很多大人物比如李白陶渊明等人,他们都有过失败的经历,但他们最终都在历史留下了痕迹。他们有扭转悲剧、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关键是他们有自得其乐的性格。
人生的悲剧在所难免,但遭受打击未必与幸福绝缘。人在压力下的反应,决定他们能否转祸为福,或只是徒然受苦受难。
第十章,追求生命的意义。这个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只是大家的思考频率不同。思考最多的人成为了哲学家。
若能赋予人生意义,就能使生命丰富璀璨,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是否苗条、富裕、掌权,都已无关紧要了,此时澎湃的欲念止歇,连最单调的体验也变得兴味盎然。
这本书从概念的出现,到分析什么是幸福的体验,以及如何达到这种体验都给出了很详细的故事和解释。据说这本书影响了其他作者写出了《思考快与慢》《幸福的方法》。这是一本很值得大家细细读的书。希望我的简单总结,能让书友们产生读这本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