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5年(1866年),时任军机大臣、礼部右侍郎,兼署户部右侍郎的李鸿藻母亲去世了,按照制度,他需要丁忧出缺,也就是离任守孝,除了品级待遇不变外,担任的官位职务都要辞去,所有工作都要交给别人。
本来是个很简单的事,李鸿藻把工作一交,穿丧服,戴孝帽,外不能旅游拜客,内不能宴乐同床。总之,戒了酒色娱乐,安心守孝读书。对于道德文章俱佳的李文正公,也是一段可以专心做学问的清静时光。
可是偏偏做不到,因为工作离不开。李鸿藻除了本职工作外,还有一个职务“弘德殿行走”,弘德殿是乾清宫西边的三间小房,现在的用途是皇帝教室,是十岁的同治皇帝读书的地方。李鸿藻是载淳同学的老师之一,虽然是老师之一,但李鸿藻教的这一科极重要,而且李老师能够深入浅出,讲课生动活泼,让载淳同学学习很有兴趣,成绩也不错。学生家长两宫太后都很满意,但是现在李老师家里有事,要请假,一请就是三年。三年啊,整个初中不教了,载淳同学也要高考的,他的大考是十六岁亲政,如果这六年教育不出来一个圣明天子,岂不是天下百姓之祸吗?
学生家长绝不能同意李老师三年不教课,老师的事都是小事,只有学生的事才是天大的事。慈禧太后这样的想法是真真符合实际,虽然李老师的后妈也是妈,也需要按制度丁忧,但制度总有例外,丁忧请假的例外就是夺情。而且做为关外来的北狄,对于这种薄生厚死的丧葬守孝,实在是难以理解文化精髓。
中原的居丧文化源远流长,《礼记》上对居丧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要求,衣、食、住、行、寝都规定的很详细,时间是三年,准确的说是二十七个月,为什么是这个时间呢,孔子认为父母养育孩子从落地出生到童智渐开,大概需要这么多时间,这三年父母须臾不能离手,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那么当父母逝世,做儿女的也应该放下一切陪伴父母三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秦汉时候,守丧还是一种道德良俗,是有孝心有道德有文化的人必须要做的,但并不是法律制度。
东汉以来,逐渐规范,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增删,但总原则是越加规范,明清已经明确违制入刑。那么政府为什么非要大力推动浪费人才华时间的制度呢,应该和政府官员管理制度有关。
官员管理,无非是选拔、考核、奖罚、替换、退休等方面。各项制度虽然都很完备,但总让人感觉缺点什么,缺什么呢,缺强制休假制度。古代官员都是读书人,都是意诚心正修身的笃行者,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道德底线。那个朝代也没有办法对正在工作的大臣说,你先停下手头工作,啥也不要干,让我观察观察你过去有没有徇私舞弊或者工作失误疏忽大意的地方,没找到错了,你再接着干。就算可以对一个大臣说,也没有办法形成制度让所有的官员都来一遍或者二遍。丁忧制度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双方都感觉比较满意,朝廷可以不动声色的考察官员,满意了可以干,不满意了等你回来可就不一定再能上岗了,而大臣一个较长时间的带薪休假,可以好好的做一番知识储备和体能储备,学成归来,事业再上一层楼。
李鸿藻做为清流领袖,决意要按最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宁可辜恩,也不负疚,先做孝子再成忠臣。休假三年的李鸿藻也许没有想到,没有他的教导,载淳同学正学兴趣大为减弱,逐渐开始喜欢花边文学,几年之后身体力行,终于天子出天花。看来,好老师不能轻易换,是古往今来学生家长想法是一样的。
小眼看高阳之慈禧系列(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