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2岁4个月的妹妹小叶子和我玩一个游戏。我坐在床边休息,她突然说:“妈妈你哭。”我就假装哭起来。然后她说:“别哭别哭,我给你拿一个小B。”说完就走开了。我没明白小B是什么,就等着她回来。她走了一圈回来了,拇指食指之间捏着空气,放在我手里,说:“妈妈,给你小B。“我说:“小B是什么?”她也没回答,补充说:“给你小B吃。”
这个游戏反复进行了好几次。我开始觉察到什么。我问:“妹妹,当有人伤心了的时候,要怎么做?”她非常清晰地回答我:“有人伤心了就给她喂东西吃,她就不哭了。”
我立刻明白了。
每次她在哭的时候,姥姥都会立刻急着去找吃的:饼干、豆奶、棒棒糖……或者是玩具、动画片。这是出于一种不忍心孩子哭的疼爱,却也成功地阻碍了孩子情绪的表达。往往是,要么有效地止住了哭,要么是孩子的伤心因为被干扰而转为愤怒。不管结果是否有效,这样的方式,孩子学到了。
这也让我想起,快6岁的哥哥小番茄最近也常常会在妹妹哭的时候,赶紧去找个玩具来逗妹妹,希望妹妹能快点停止哭泣。
于是我决定改写一下这个游戏。
我对妹妹说:“如果有人伤心了,要这样做。”我让她假哭一下,她很配合地哭了一声,这时我说:“妹妹你伤心了对吗?”妹妹说:“嗯。”我说:“哭吧,你可以哭一会儿。”正在这样做时,哥哥小番茄过来了,他也看到了。然后我们还演练了两遍,他俩立刻学会了。
我还邀请姥姥过来看一看。我问妹妹:“有人伤心了的时候,要怎样做?”我假装在哭,妹妹就过来拍拍我的背对我说:“你伤心了吗?哭吧哭吧。”
然后我私下和姥姥分享了之前妹妹的做法,以及她的那句清晰地表述:“给她喂东西吃她就不哭了。”我提醒姥姥不要再用这样的方式了,孩子也会学到。
后来当晚,不记得发生了什么事,妹妹哭了,这一次小番茄哥哥没有跑去拿玩具,而是过来轻轻拍了拍妹妹安慰道:“妹妹你伤心了对吗,哭吧哭吧。”当小番茄尝试给妹妹递纸巾擦鼻涕的时候,妹妹拒绝了,说:“我还要再哭一会儿。”哥哥允许了妹妹哭,妹妹也允许了自己哭,情绪就这样流动着,流淌着,过了一会儿,就流走了。
第二天,妹妹又因为某事哭泣,姥姥手里攥着个零食,过来偷偷跟我说:“怎么办,我又想用吃的转移她注意力了。”我摇摇手说:“让她哭一会儿。”姥姥就把零食收起来了。对于姥姥来说,听着孩子哭真是件难熬的事,改变原来的方式也很难,但至少姥姥多了一份察觉,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