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田汉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娶妻生子后与老婆许兰随打工潮到上海打工。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刚开始只好干些苦力活。心理落差、不适应一直纠缠着他。他常常唉声叹气。关键时候是妻子许兰改变了格局。夫妻两人累死累活一天下来总共只有几十块钱收入,还要听人使唤,受人欺负。许兰吃早点“吃”出了灵感。夫妻两几乎每天都是在租住地附近的一家早点店吃早点,日子久了许兰与早点店老板姐成了朋友。许兰是个有心人。与老板姐聊天中许兰知道他们早点店每天一般要纯挣一百多块钱。尽管每天起早贪黑,但毕竟是自己支配自己,自由自在。那时是九十年代期间,不是现在一天一个人动不动三五百块钱工资还无所谓的样子。没上工的时候,许兰就在早点店一边吃早点,一边用心看老板姐做早点的手脚,一边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天。感觉差不多的时候,她跟老公唐田汉说我们开个早点铺吧。唐田汉很是惊愕。许兰一手操持,三下五除二,早点店成了。运气好生意好。凭他们的早点味道,凭他们的待人热情,凭他们的品种丰富,生意是风生水起。尤其是贵池小粑,适合南北口味人,每天排队接龙等贵池小粑。前前后后十几年,夫妻两人吃了不少苦,赚了不少钱。后因家里弟兄多孩子更多,孩子奶奶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夫妻不得不放手回来照顾孩子。
回来后一段时间好迷茫。尝试继续做早点,买早点的比卖早点的人还少。以前农村在家的买早点吃很少,一般都是家里一日三餐,挣钱难死了,几个人舍得花钱潇洒?!好吧,你可以不买早点,但咸盐酱油日用品得要吧。这回轮到唐田汉拿主意。他决定开百货店。许兰犯迷糊。街上小店像夏天水塘边的青蛙,随处可见,家门口的生意多是熟人生意,唐田汉出学门结婚就到外面去了,家门口人面熟人不熟。唐田汉不管三七二十一,开!许兰拗不过,默认。
唐田汉所住的唐家村庄本身很大,几百口人,一条村级公路穿村而过,附近经过的其他村庄村民也不少。村头的一棵大树已有几百年历史,平日里庄子里大人小孩都喜欢在大树底下玩。路过的也不妨在村头大树底下歇歇脚。不久,大树不远处“唐记小店”正式开业。从日用百货到服装鞋帽,从铁件农具到竹藤山货,品种齐全花样繁多。光有这些还不够,服务质量非常重要。夫妻两人生来是做生意料。家门口生意,力争一家都不落。他知道多数人有个臭脾气,十回你对他好抵不住一回得罪。还有妒忌心,宁可好生人店也不想熟人发财。所以家门口生意并不好做。尽管店里醒目处张贴“小本生意概不赊欠”,不过那是给生人或不守信用的人看的,困难的或口袋没带钱的照赊。他还有个独特习惯,张三李四赊欠了,从不记账,你早点迟点给都行,店里从不主动讨要。顾客忘记了他叫他老婆见面绝不能讨要。即使记不起来就算了,少赚点就是。他知道绝大多数人都要面子,把欠账当大事,不会不付的,一般都不会忘记。好多人付欠账时叫他不忘记销账,他说我没有记账,赊给你就是信任你,没必要记账,相信你不会不给。上面两方面做好了,价格问题又摆在面前。薄利多销,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实行起来有点难。商人都想赚更多的利润。店主与顾客既是利益共同体,又是利益对立体。顾客需要购买你的物品,图的是又巧又好又方便,但不想你赚他太多的钱,往往通过价格与别家店对比;而店家完全靠卖出货品实现利润最大化。他把这一对矛盾关系梳理得很好,大路货冷门货都做到童叟无欺,生熟无别,价格透明合理。少量货甚至赔本卖。生意能做到这个份上,实在不容易!随着生意做大,店招牌从“唐记小店”到“唐记百货店”到“田汉超市”一路上扬。
这些年网上购物严重冲击着实体市场,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这一条路不好走,唐田汉不得不另辟蹊径。把不好卖的货品下架,把空间隔开,买几台麻将机,村里人、路过的熟人有闲想打点小麻将,店里提供方便。开始每人收五块钱茶水费,中午店里供一碗面条,后来中午烧几个菜吃饭,每人收十元。一天三五桌,多少赚些。以前生意忙,夫妻两人有时还忙不过来,现在生意淡一个人都很闲,他琢磨自己不老不少,于是买一些网具在水田塘沟里用线笼张龙虾黄鳝泥鳅小鱼卖。下半年田沟干涸,购两千多只麻鸭苗放养。他算账,除掉死亡损耗,成鸭不少于两千只,每只各项成本十多块钱,每只成鸭正常能卖五十块钱,一季鸭看下来净赚个六七万不成问题。有些人当面玩笑说唐大老板现在成了鸭司令,越混越差了,多丢面子。他回说当官的都能上能下,我算老几。
于是,他除了“唐田汉、唐老板、老唐”称呼外,又多了一个外号“唐老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