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键盘上飞快地打出今天的题目时,心里竟然一阵轻松。就好像在一个寒风凛冽的黎明,躲在被窝里的我在跟起床与否的问题斗争许久后,终于翻身安然睡去的那一刹那,内心无比平静的感觉。
从心理学上讲,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缺点上的表现,是人类几万年以来进化的本能,是保护自己的底线。当我们在对待一件事上的出发点不同时,每种出发点都会极大影响我们的思考与判断。
思维训练大师文森特·鲁吉罗在其著作《超越感觉》中就讲了这么一个观点,人的一生大体上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 I am not OK,and you are not OK.
2. I am not OK,and you are OK.
3. I am OK,and you are not OK.
4. I am OK,and you are OK.
想想也是,孩童时代的我们,生活完全被家长掌控。看看周围的小伙伴,当然是“你不咋地,我也不咋地”。后来上学了,每天面对老师的尊尊教诲,犯了错误后必然是“我错了,你们都是对的”。这种早期的情绪压抑,极易造成日后对他人的“报复式反应”,甚至一生都徘徊在第二或第三种状态:要么我行你不行,要么我不行你行。
而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进入最后一种状态:我也挺好,同时你也挺好。
再回到今天的题目,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如果我看到你此刻在“放空”、此刻在打游戏、此刻在操碎了别人的心肝……的时候,便证明我此刻是“OK”的。因为不论我当时有没有在做提升自己的事情,起码在那个时刻,别人还在原地踏步。而若是将来某个时候,当我隐约发现自己不那么“OK”时,会立即将其屏蔽,脑中马上唤醒别人那些不“OK”的瞬间,登时自己便浑身“OK”!
更有甚者,在一次次发现别人进步的姿势后,过去那些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有可能都被陆续击得粉碎而回到第二种状态:你们都是OK的……这样就由满身自负变成了没有自信。
以上种种心理表现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具备。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进阶到第四个阶段,即“我也挺好,同时你也挺好”呢?最多是偶尔表现出那种高尚的大度,感动自己一把后,将这种“大度”变成证明自己比别人“OK”的尺子,从而安心地回到第三种状态。
很多人之所以永远不快乐,就是因为终其一生都没有达到第四种状态。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这句话我们从小学的作文开始便经常“引用”。这又是一个太过平常以至于大家都自动忽略的真理。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比别人“OK”,是因为每想至此便自动将别人身上的优点屏蔽掉了。
再具体点说就是:见不得别人的好。
见不得别人好,包括了这样一个过程:即别人有可能在将来变得好。而加上一个“的”字,便把我们的范围缩小了,即“看不到别人身上好的地方”。当我们自动将别人的“OK”屏蔽掉以证明自己很“OK”的时候,就是“见不得别人的好”。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能帮助我们进阶到第四个阶段: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呢?
这里要提到一个概念:元认知能力。说白了元认知能力就是:思考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动用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优点上。别人身上有缺点,可是与我们自身无益,更谈不上去学习;而别人身上的优点却很有可能是自己不具备的。所以需要动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别人的优点拿来做参考、别人的缺点用来做提醒。
比较是没有尽头的,有学识的没身材,有身材的没背景,有背景的没能力,有能力的又不好处……所以我们许多烦恼都产生于此:不是在努力证明自己可以,就是在努力证明别人不行。
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优点上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不用去耗费大量精力来与他人比较,从而间接规避了生活中的很多烦恼,比如嫉妒、焦虑、拖延。
这种集中注意力的方式还可以理解为只关注自己的成长。扎克伯格、乔布斯等等大佬出门、甚至开发布会时的行头经常是一身简单的休闲装。这样就是为了将宝贵的注意力放到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上,从而选择了一劳永逸地将一身休闲衣贯彻到底着装风格。这些牛人连服装搭配的精力都要省去,我等凡夫俗子却在无尽的比较中挥霍自己的生命。
一旦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成长上,还哪有时间操碎别人的心肝、在乎别人的看法?而大佬们这种无心插柳的行为,却成了别人效仿的时尚。归根结底还是比别人更投入的付出,才换来了看似万众仰慕,实则脚踏实地的地位。而我们拼命比较,想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殊不知在这近似于自我麻醉的过程中,我们已离初衷越来越远。
所以,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便自动完成。至此,题目似乎应该改一下了:我就是喜欢我们一起向上的样子!
喜欢我的文章吗?快来关注我吧,让我们永不“粉”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