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逻辑是违反直觉的。比如说,你要铺设连接一些城市的电话电缆。以堪萨斯城、圣地亚哥和西雅图这三个城市为例,链接这三座城市的电话总长为三千英里。根据常识,如果要在电话网络中加上第四个城市,那么电话下的总长度就必然将增加。然而,网络逻辑给出的答案截然相反。如果将第四个城市作为中心(让我们以盐湖城为例),其他城市通过盐湖城相连,电缆总厂就可以减少2850英里,比原来的三千英里减少了5%。由此,网络的总展开长度在增加节点后反而得以缩短!不过,这种效果是有限的。1990年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黄光明教授和堵丁柱证明,通过向网络引入新的节点,系统所能够获得的最大节省大约为13%左右。在网络中,更多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另一方面,1968年,德国运筹学家提特里希·布拉斯发现,为已经拥堵的网络增加线路只会使其运行速度更慢,现在我们称其为布拉斯悖论。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例子,都是说增加拥挤网络的容量会降低其总产量。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斯图加特的城市规划者试图通过增加一条街道来缓解闹市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当他们这样做了的时候,城市的交通状况更加恶化,于是他们关闭了那条街道,交通状况得到了改善。1992年,纽约在地球日关闭了拥挤的42街,人们担心情况会恶化,但结果却是,那天的交通状况实际上得到了改善。
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的一个事情是,增加节点和减少线路似乎是一件事。
社交网络上的应用
总结这两段话的意思就是,当你想减少网络上的线路时,最好的办法是在网络上增加节点。我们生活上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社交网络或者说一些交流平台,比如说微博。
微博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xxx搜索结果未予显示。”开始出现时,意味着某种封闭的制度依照某种封闭的规则关闭了一些节点,从而导致线路的减少,消息的闭塞。久而久之,各个节点接收不到新的信息也就开始离开了,这也是微博没落的一个原因。一个节点的消失带走的往往是和这个节点相关联的绝大多数节点,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微博社交网络的倒退,就好像使用DVD机的倒退键,所有的东西都退回到了原点。
这个理论也让我找到了回应当时用微信唱衰微博言论的依据,在这个言论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一直都感觉这种言论有问题,因为微博和微信都不是一个东西(虽然都姓微),但我觉说不出来为什么。现在我才知道,微博是一张可以无限延伸的网,而微信只是一个锁在木框中的纱窗。微博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讲无限各节点相互连接,而微信则是维系着我们生活中那少的可怜的(相对微博)人际关系。
微博是一个很大的网,是一个弱相互关系的生态系统,而微信是一个强相互关系的树林。所以,这两个东西根本不同,何谈一个抢走了另一个的用户?
开放对社交网络的意义
这个理论还有一个隐藏的含义就是,一个开放、包容更多节点的环境会获得很好,这个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是安全圈中的乌云和土司。土司曾经是一个大牛云集的地方,无限的辉煌,而如今杂草丛生,毫无生气。而乌云,一个我曾经认为鱼龙混杂的地方,如今生机盎然,精品频出。更讽刺的是,土司为了防止社区的层次降低,各种手段频出,反而层次在下降。
当然微信也在尝试做一些开放网络的事情,以增加节点。不过他的先天属性决定了它会是人们很需要的东西,但绝不是很cool的东西。
有效的辅助手段
构建网络的一个辅助手段,使用弱化的中央管制机制,来管理线路(是线路而不是节点)。以知乎为例,当有侮辱性语句出现在评论或者回答时,创造该条内容的节点,会受到一些处罚(当然不可以是被赶出网络)。这样慢慢的节点知道不可以创造这样的通路时,就会关闭掉这条通路。
当然通路和节点之间有明确的比例,当线路超过某个比例时,节点会减少,当线路少于某个比例时,节点会被其他网络吸引走。如何把握这个比例,在构建和经营网络中需要不断的灵活变换。
结语
经营一个社交网络,最本质的东西是,开放、包容更多的节点,从而构造出一个生态圈,一个无限生机的世界。同时辅以弱化了的中央管制机制,来关闭不好的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