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
一 松鼠与大树的游戏
感悟:1 儿童在离我们远去,如果不去体验游戏就不会意识到。
2 我们需要拾起童心,找回童年的回忆和感觉,接近儿童,感受儿童的感受。
3 感觉没有对错,儿童的感受需要被尊重。
二 描述我们心中的儿童
个子小发育不成熟的,真实勇敢的,好动爱玩的,善良有爱的,任性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容易满足,不会控制情绪,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爱吃糖看动画片,模仿能力强~~~
三 游戏二 用画画的方式画出童年时期三件事~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最重要的事
游戏三 小组组员用剪刀手✂️组成星行图案 。(见后面的图片)
感悟:1 不要用现有的眼光看孩子 要用另一种角度(孩子的角度)看孩子。
2 一个优秀的老师 一定是有弹性思维的 ,一定是有丰富的情感。而且对自己要求更高,不要光留于孩子的表面,要透过表面看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四 儿童是什么?儿童不是什么?头脑风暴写下自己的思考并小组讨论。~见后面的图片
感悟: 不要把儿童的幸福推向未来, 而是注重儿童每个当下和每个阶段的发展。而且每个孩子的笑容都是极其宝贵的。
关于多元化的课程设计
一 对人一生影响最大的因素?
1 遗传基因 (有关科学依据表明影响占50%~90%)
2 原生家庭
3 所生活的社区社群
4 个人经验和经历(学校教育)
虽然遗传基因对人的影响占比最大,但是其他三个因素对人的影响也是有影响的。
二 四大教育哲学
1 永恒主义(读经~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老子孟子)
2 要素主义(所谓的应试教育)
3 进步主义(以儿童为中心 ,一切为了孩子)
4 改造主义(做公益和志愿者,扶持和帮助弱势群体和贫困儿童)
收获新知:1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即学习和传承经典文化以及应试教育 也是这个时代所必须的,我们不能以非专业态度一味的去反对。
2 一切为了孩子是句谎言:
对于公交学校~教育为表达国家和政府的意志,不可能以孩子为中心。
对于私立学校~目的性太强,为了垄断市场,获得优质生源。
实际操作上也不可能,因为教育不可能一切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
三 学习焦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1 学习焦点: 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领域是哪一块或者重点和方向是什么?(比如如何提高英语口语,或者如何解应用题等)
2 教学方式: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或者相同的学生采用哪种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的同时使用。但是对于基础性教学,建议选择复合,平衡的教学方式更好!
3 学习方式: 多种多样,变幻莫测。(主要针对学生)有时我们自己用了很多方法教学生,但是学生未必真正吸收。
四 学习的五个维度
1 知识技能~会: 学习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 情感维度~喜欢与否:学生除了学习之外 还有对环境的融入 ,比如和老师同学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否喜欢他们。
3 社会发展性~交往:即人际关系的建立。比如越是低龄的孩子 ,他的情感越是与人有关。比如有些低龄孩子打人都是对交往的渴望的表现。
4 自主学习~‘后设认知’:即自我监控,学生知道根据自己的特点安排自己的学习。
5 当老师消失后......即当教育者的外力撤销后,孩子的学习效果才是我们教学指标的真正体现。
五 教学方式多样化
1 静默会议:自我反思,倒带,一般用于大年龄的儿童。
2 古式座谈(英式下午茶):没有明确目标和任务的轻松随意的交流。
3 程序性辅导: 对于知识技能的整理归纳和学习辅导。有标准答案。
4 谈话式辅导:情感情绪的谈话,没有标准答案。
六 关于一对一教育
1 家教前: 首先,了解学生的课程履历~即了解学生曾经接受过的辅导和教育的经历以及他的收获和效果,然后用心备课。
其次,对于难搞定的孩子,要接受他的成绩不理想,性格暴躁或者学习习惯不好等不太好的让人有压力的现状。提前与家长沟通,多方面了解孩子情况。
比如,要把孩子的不专心当作事实来考虑,而不是把专心当做事实。
2 家教时:
(1)最适合学生的方式专业授课,可以是互动游戏,也可以是角色扮演,知识教授,或者几种结合共同使用。并且用心授课,强调专业性!
(2)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但并不压迫它的选择 。让他自己选择,告诉他不选不会有任何惩罚,但是选了以后会有增值的收获。
(3)鼓励孩子自由写作,即没有命题要求的天马行空的写作,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
(4)遇到问题不要慌,一般有两种
学习型问题: 理解孩子可能就是不会,要耐心讲解,不要带情绪和发脾气。
社交型问题: 针对6--12岁儿童可能会有不成熟表现(沟通能力和情绪调节差,社会技能不足);未满足的需求(安全感,爱与信任,被关注);压力与弱势(暴力,被遗弃,贫困和慢性疾病等)。要因势利导,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式,解决孩子情绪波动和社交方面的障碍。
总之对于问题的出现,第一时间想着如何解决问题,而非套用某种特定的理论去证明。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觉得自己不行。
3 家教后: 如果孩子成绩提升不大,也不要因没有在短时间很大程度改变孩子而担忧,你不可能包办他的一生,我们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尽可能给予帮助。不要勉强自己。同时也不因为担心放松你所做的事情。
其次,让家人看到你的努力付出的态度,感受到你是一心想为孩子好的,就算孩子短时间内成绩提高不明显,家长也不会怪罪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