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过年的传统可能都不一样,可能年夜饭的名字相同,都叫年夜饭,其内容和形式却相差甚远,比如吃的东西不一样,有的地方喜欢吃饺子,有的地方则是准备很多菜,有的地方是在酒店吃,有的地方喜欢在家里做,有的地方一天就一顿,有的地方还是一日三餐。
先来看看我们家是怎么过年的
按时间顺序,我会描述一些重点习俗,这些也是我记忆最深刻的
1,年夜饭
关于年夜饭,我们这有一些讲究
一天只能吃着一顿正餐,早上起来很饿的话,可以随便的吃点东西垫垫肚子,然后妈妈一般11-12点开始做饭,我们则负责打扫卫生,贴春联,下午2点到3点之间开饭,那顿饭就是年夜饭。
一般年夜饭的桌上的菜数量还有讲究,菜数量最好是双数,比如10道,12道,16道等,我们家一般是12道(突然想起一个节目:12道锋味,哈哈,好巧)。
2,新衣服
这个还是童年的记忆,一般过新年爸妈会买些新衣服,吃完年夜饭,洗个澡就换上新衣服,出去找小朋友一起玩耍,甚是开心。
那时候感觉很好,印象很深,当然现在已经无感了。
3,鞭炮
鞭炮的记忆有几个场景
吃年夜饭之前一分钟左右吧,放一挂一万响的鞭炮,现在有些改成“炮”(放在地上,往天上炸开,发出巨大声响,也可以叫简易的烟花吧)了,很响。
除夕夜就快结束的时候,也就是24:00整,也会放一挂鞭炮,除旧迎新。
然后就是小时候自己买的一些刮炮(百度了一下,还真找到了百科的解释)了,用来搞恶作剧,炸牛粑粑,哈哈,可能城里的小孩很难有这种经历。
现在找大了,现在也觉得都没啥意思了。
4,春晚
虽然春晚感觉一年比一年没意思,但是每年家里还会守着一起看看春晚,看的是那个氛围,一家人一起守着看节目,谈节目,顺便讲讲故事。
5,宵夜
因为年夜饭只有一顿正餐,晚上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饿的,一般家里会准备银耳羹或者藕汤或者一些其他的汤作为宵夜,一家人又吃着宵夜,看着春晚,其乐融融。
这些就是我小时候过年印象最深的事情。
现在长大了,新衣和鞭炮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来在我心中的地位,不过,年夜饭、春晚和宵夜还在。
说完了家里的过年,再说说今年的过年
今年是在女朋友家过的年,她们那的习俗和我们这有些区别
1,也叫年夜饭,但是还是和正常吃饭一样,早餐+两顿正餐,菜会比平时多些,吃饭的时间点也是和平时一样,中午12点左右和晚上5-6点左右。
2,春晚很无聊,大家爱看就看,不爱看的干点别的,除夕居然也有亲戚来串门的(我们那没有人除夕会串门,一般是初一到初三),导致节目更没法看了,家里很嘈杂,家人更多的是和亲人在说话。
3,鞭炮的时间10点-12点不等,各家的不一样,因为是在县城,所以鞭炮密度很大,产生了很多烟,空气变得很差。
4,宵夜看大家饿不饿,饿的话可以自己弄点吃的,不得的话可以不准备。
5,这里也有一些特色,比如食物种类不一样,比如会围着炭火烤火。
这次过年感觉很不一样,但当时说不出来,就是觉得年味有点不一样。
在刷手机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词:仪式感
瞬间觉得:过年的年味就是仪式感带来的。
年夜饭、春晚、宵夜,这些每年都一样的规矩,习俗,就是一种仪式感,讲十几年,几十年的印记刻在除夕,刻在过年当中。
如此,方有年味。
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那是因为,仪式感在渐渐消失。那些消失的仪式感在我身上也消失过,比如新衣,压岁钱,鞭炮等等,这些仪式属于童年。如果这些童年的仪式消失了,长大了之后也没有其他的仪式在,年味自然就淡了。
年味就是仪式感的记忆
接下来几年,争取让年味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