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总有一段时间,自己过不去,别人没法懂。
2022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这半年对于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不好过。
前几日,一位律师朋友看我写的文章,认为我事业比较成功,家庭还算美满,我的文章又为何常常提及生活的“苦涩”?我在微信里真的很难用一两句话回复她。
其实,生活就像一杯白酒,越是醇厚,越是苦涩。而且,活得越真,苦的越深。
我在少年时代尽力过很多磨难,有一段时间曾经在一个很大的苗圃种花。养植花卉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和农民种地没有什么两样:主要工作就是刨坑、除草、浇水。
作为出生在城市之中,又少年丧父,中途辍学的我,内心深处对未来充满绝望。年纪轻轻,就觉得生活真的很苦。有时候看见田间地头长的苦菜,就会特意拔下一颗放在嘴里生吃。想用味觉上的苦涩,来替换内心的苍凉。
一把苦菜放在嘴里,又涩又苦,有时都张不开嘴。少年懵懂,以为生活中遇到的那点波折、那点困境就能称得上“命苦”,就足以为此而自怨自哀。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少年时代所遭遇的那些所谓“不幸”,逐渐变得平淡而幼稚。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如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儿时的愁苦,更多的是基于对生活的欲求和寄望。成年以后,逐渐扩展成所谓的“家国情怀”。
中国古代对士人的责任总结为八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的大多数人,连“格物”(就是把事务以及世界分门别类进行区分)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后面的一系列层级了。
而我,用了二十年,才真正开始进入“修身”阶段。
一个人越是想提升自我,与人群之间拉开的距离就会越远;朋友越来越珍贵;知音变得比手里存的黄金还稀少。
孔子说:“仁者必讷”。过去我也一直以为这话是说,以仁为标准的人要谨言慎行。其实,这何尝不是孔子的一种自嘲:讷者寡言也。高山流水,知我者稀,跟谁去诉说?找谁去唠叨?当你在某一个领域钻研的越深厚,能够听得懂你说话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一开始你会欲言又止,慢慢就会懒得理会,懒得争吵。
不仅如此,你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会逐渐“与众不同”。很多坎坷就是命运之神专门为你设计的,很多挑战只适合你一个人去迎击,很多高陵只成为你一个人立志要去跨越的目标。
少年时代令我眉头紧皱的苦菜,现在已经变得索然无味。你即使给我泡满满一大杯苦丁,我也能喝出贡菊的味道。
成年以后的苦涩,只有自己一个人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