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1947年1月8日-)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他是现任的《联合文学》社社长。
我很喜欢他的有声书,比如《细说红楼梦》、《美的沉思》、《孤独六讲》等。他还写过很多生活论述、散文和小说等。
生活论述:
《少年台湾》(第二版),2012年6月
《少年台湾》,2012年1月
《生活十讲》,2009年2月
《孤独六讲》,2008年2月
美的沉思有声书系列
我很喜欢蒋勋的《孤独六讲》。
《孤独六讲》分为:何谓孤独,情欲孤独,伦理孤独,革命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孤独快乐。
六讲讲了什么?
这六讲中,讲到了为什么我们国家形成了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而西方国家形成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里,总是避谈死亡、性欲、和孤独?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怎样的根深蒂固?以及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区别。
中国和西方教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不善于思考?思考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最后,蒋勋老师讲到,说了那么多孤独,就是为了让我们最后感到不孤独。
能陪伴你到最后的,只有你自己
英国文学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说过,一个女人想要创作,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和一笔属于自己的薪金。
当我们渴望热闹,或者经过一切的热闹、浮华过后,能回归的,只有自己的内心。不管怎样热闹,我们终究还是要面对自己。没有人能完全理解你,更没有人能分担你的孤独。
当你疯狂的想要和外界保持联系时,请记得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自己保持联系。
“时刻保持联系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难以时刻和自己保持联系。” — 姜思达(奇葩说)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而避谈孤独
我们这个民族,向来讲究集体主义和伦理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文化总是强调个人与其他生命的相对关系。我们要忠、孝、悌、忍、善。我们要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连死亡都要被赋予某种意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是,我们这个孤独的小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意义又在哪里呢?
学会面对孤独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每个人肯定也都经常感到孤独。即使你经常和一群人在一起,你总会有独处的时刻。或者某一个瞬间,你的心灵感到无比的孤独。
勇敢的面对孤独,为什么要逃避孤独呢?
叔本华说过一句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有时候,我们也要给别人一点空间,也给自己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
1、孤独的思维,不直接接受结论
思维最大的敌人,就是结论。我们小时候,最喜欢问的就是为什么?那是最可爱的,求知的欲望。可是我们大多数孩子的求知欲都被谋杀了。可能因为父母、老师、社会的不耐烦,可能自己也渐渐习惯接受结论了。
2、享受语言的孤独,和自己对话
和自己谈谈心。哪怕你只是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那也是个让自己的心灵安静的时刻。有时候,我们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3、学会独处,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们经常说,以后有时间了,就要学什么,做什么。可是,我们往往没有时间。但是我们却有时间聚会、K歌、无限制的刷手机、看玛丽苏剧。不管那些有多么的快乐,都比不上自我提升以后,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以后的那种快乐。
看法这个东西,不一定非要分出个对错
很多人说,蒋勋很多东西分析的不对,还有很多人也是这样说高晓松、窦文涛……
对错本来就是相对的,连真理都不是绝对的。如果观世界的标准要“对”,那就可以不要听也不用看了。
其实,只要能给自己一个新的视角去发现问题,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思考了原来没有想过的事情,为你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就是值得的。
我是一个爱写东西的大三学生。定期更新关于综艺、影视、读书、各种感想等文章,欢迎关注我!喜欢就点个赞再走吧!笔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