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所用,何况亦真亦假的典故?”
听了苏轼的话,欧阳修重复了两遍“何须出处”,哈哈大笑。
苏轼那句话的意思,我理解为:只要文章内容有意义,我编几个故事进去又有什么关系?
《清平乐》终于等到了苏轼的上线。
赵祯想改改文人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辞藻华丽的毛病,于是让文风平易晓畅、言简意赅,追求“文从字顺”的欧阳修做考官。
没想到考完试,落榜考生极其不满,将欧阳修拦在路上,一通羞辱。
最后,欧阳修还是当街举例,用自己的才华好好教育了一下那些自视甚高的才子们。
当他知道为自己抱不平的年轻人是苏轼后,竟然向苏轼不耻下问,说他参加考试的那篇文章里用到的一个典故,他查了很多典籍,也没有找到出处。
苏轼向欧阳修鞠了一躬,说了四个字:“何须出处。”
厉害了,苏兄!
应试作文里的典故你竟然都是编的,而且连尧帝、皋陶这样有名的历史人物的故事你都敢编!
真是佩服、佩服!
不过,显然欧阳修听了以后有所顿悟,笑道:“文以载道,又何必言必有出处?”
说白了,文章是用来讲道理的,引用的例子没必要一定得有出处,让人清晰易懂地明白文中的道理才是关键。
有欧阳修、苏轼作为楷模,真是给我这个喜欢编故事的码字工作者打了一针鸡血啊!
但是,我编故事却往往没有把该讲的道理讲清楚,就靠着前面的五六十字来吸引眼球,增加点击量,实在是本末倒置啊!
不知道,我说的对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