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火的话题就是315打假,每年的今天,最火的话题都是铺天盖地的打假,然后大家就在胆战心惊中回忆自己用过的、吃过的东西,有没有被命中,惶恐不可终日。
但人们总是很健忘,很快,这一波打假的风波和热情就会退去,毕竟,多数人还是不得不忍受着假货横行、头顶悬着食品安全的问号,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环境里挣扎,因为,我们能够改变的除了自己,别无其他。
我20出头的时候,对安全感这个词的理解特别狭隘,甚至一度陷入了对无限自我的想象里,那个时候,我会义正言辞的说,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靠不了别人。如今回头审视当年的豪言壮语,才发现无知无畏也不过如此了。
在农耕时代以前,人类依靠狩猎糊口,那时候一个人是难以完成有组织有计划有合作的狩猎行为的,所以群体合作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也一并让人类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基本安全感。即使在那个时代,安全感也不可能自己给自己,生存环境永远都在这件事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或许在人类的基因里,便留下了因为食物而彼此依赖或彼此怀疑的印记。
假货横行,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明知道这是平头百姓都关心的食品问题,仍然有人铤而走险,驱动力就在于巨大的利益和可承受的风险后果之间的落差,只要在衡量得失的时候,造假的成本低,收益高,就总会有人飞蛾扑火。
当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链条错综复杂的时候,甚至利益成为底线的时候,很多事情就变得不言自明了。古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首先,你若是君子,便要遵循这样的礼数,倘若不是,那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下限了。
昨天爆料的某些食品问题,让我匪夷所思,作为进口食品,必然经过严格的审查才会出现在人们触手可及的货架上,缘何突然就被揪出是辐射区的食品,那么之前的各个环节到底怎么了?
对于那些被曝光的问题商品,它们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却同年同月同日死,要是我这种大嘴巴,守着这些够料的素材,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等到这一天再昭然天下,也足够考验定力和耐心的。
还有一个问题,总是不明白。为什么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义举,需要通过晚会这样一个仪式来彰显,晚会的时间那么短、舞台那么小,曝光全部的假货够用吗?如果像我一样是选择恐惧症的话,到底应该怎么选呢,曝光谁又不曝光谁呢,难道要撕花瓣,曝、不曝、曝、不曝......这样来决定吗?
这些问题仔细想想,整个人都不好了,真是讨厌,不要再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