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到达乌镇,已经是下午四点多。当地人介绍说,乌镇景区分东栅和西栅,西栅比东栅大得多,夜景好看。排队购得晚上的门票,随着如潮的人流,涌进西栅。
转过一个小湖,主景区豁然而见: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阁一体。因为是夏季,晚上六点左右,天依然是亮着的。站在小桥上极目远眺,青瓦白墙,砖木混搭,翘檐广窗。恍惚中,这就是曾经见过的画,曾经看过的画就是这。西栅真的很大,或者说很长更合适。沿着河边的回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还是小桥流水,还是青瓦白墙、还是木栏楼榭,还是小船渔火,便觉得是长长的重复了。坚持走完,回到景区门口,已经过去了四个多小时。回忆,那是一幅长长的画卷——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的画卷。
乍到到西塘,你会觉得不像旅游点,你会觉得太疏于管理。已经检票进了大门,按理说应该是景区了,可是,小街上外地游人、当地行人,小轿车、自行车、农用车、孩童三轮车,满满杂杂,你会心生抱怨:咋乱糟糟的!
七转八弯,再穿过很窄很窄的、双臂展开就能摸到两旁斑驳的墙壁的小巷,终于来到烟雨长廊。也是以河成街,也是小桥流水,也是依河筑房。走过横跨河上的小桥,同样的望过去,没有精致的青瓦白墙,很多地方显现出的是黑瓦灰墙——墙体也许是因为年代的原因,也许因为雨水冲刷的原因,或者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呈现着一种充满历史感的灰色,或者说是斑驳——有的墙面因为涂层剥落露出原本的灰色,形成了灰与白的斑驳、深灰与浅灰的斑驳。烟雨长廊,只有廊,没有栏,游人多时,迎面相错要小心,不留神可能会落水。间隔十几二十米的样子,会有几级台阶,能下到河面处,这应该是电视里常见的沿河人家洗衣、淘米、洗菜等一切用水的需要了。漫步传说中的烟雨长廊,不时会看到一旁三三两两的老人坐那儿聊天,或者几个孩子在玩耍,还有少妇在择菜。再看河对岸,阳台上,也有三三俩俩的男女老幼,或躺在长椅上看书,或围坐喝茶,悠闲得很。很多沿河房间的窗户大开,里面的大床、衣柜错落摆放,甚至连被子上的花纹都清晰可见。我突然明白,这里面,还住着西塘没成为旅游点之前所有的普普通通的过日子人家。怪不得,一路走来,老是发现房门内外,有些极不像景区物件的物件:几个堆在屋角的纸箱、几根不知什么来头的竹竿棍子,沿河廊柱间挂着晾晒的被单……这一发现,让我顿时对这些景区人家来了兴致,一家一家看过去,不管是做生意的,还是不做生意的,大门都是敞开着的,院内有的拥挤、有的空落,我斗胆迈步进去,似乎有人又似乎没人,也不知道门前坐着的几位是不是这家人,反正没人管我。不知不觉间,走到了烟雨长廊的尽头,再跨过横在小河上的小桥,可以拐进另一条小巷,站在桥上回望,觉得这黑灰白的斑驳,透着的才是真正的江南,这样的江南纯净、真实、诗意。
只要乌镇和西塘都去过,就由不得你不把它们放在一块儿比较。这比较不像是都江堰和乐山大佛的比较,那是一种偶然的思维碰撞。乌镇和西塘的比较,是必然的,是不用理智支配的下意识的行为,或者说是在潜意识里自然而然进行的。我也不例外。游乌镇时,我觉得那就是江南水乡小镇。结识了西塘,我在心里念叨:这才是真正的江南水乡小镇。两相比较,乌镇是唯美版的,西塘是朴实版的。乌镇是精心打造的,是按照江南水乡的特点来打造江南水乡——黑瓦要黑,白墙要白,精心勾勒,线条分明,木栏要精致打磨,场景要精心设计。可能原本还有些老房子,但是都进行了整修、翻建、改建,更多的是新建的“老街” ,最多也就是努力实现“做旧像旧”。而西塘是原样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黑瓦可以是破碎了几片的,墙壁可以是泛黄灰花的,影响视觉效果的生活用品是可以摆放着的……一路走过,你会觉得:江南水乡原来就是这样的,一直就是这样的,本来就该是这样的。我想,这,就是“活着的千年古镇”的含义了。
乌镇和西塘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乌镇太商业化了,甚至有点西化了。且不说那唯美的建设已经包含着太多的商业运作的成分,走在里面,从始至终都会被很浓的且很城市化的商业文化包围着:沿河全是商铺,虽然也偶有一些当地的小吃,但都价格不菲,更多的是咖啡、披萨、冰激凌这些“洋”消费。其它旅游产品也杂得很,民族的有,现代的、高科技的也很多。琳琅满目中,总感觉这氛围已经不是江南了。西塘不是这样。西塘里面的人家也做生意,廊棚下也有很多小吃店、小工艺品店、小杂货店,都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粗织的彩条长裙,扎染的三角头巾……粉蒸肉、炒年糕、臭豆腐、熏青豆、八珍糕、小混沌……我全尝了一遍,那是在别地体验不到的江南的味道。在一些小巷子里也偶有小酒吧,没进去,但是门面的装饰也绝对很“乡村”、很“江南”。
老公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乌镇和西塘的不同:“乌镇是城里姑娘,西塘是村姑。”我给补充:“乌镇是经过整容和化妆的城里美女,西塘是素颜朝天的乡下村姑。”经过整容化妆的城里美女,心里已经装了太多外面纷繁的世界,素颜朝天的村姑,心中依然是一片纯净的江南水乡。
我喜欢西塘!
v�����P���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