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雍正王朝》,里面雍正登基后实行新政的头一条就是摊丁入亩,即把按人头收税改成按田地收税-以前只要家里有人就要交税,人口越多交税越多;现在只有有田才交税,家里田地越多交税越多。
这个政策伤害的当然是那些大户了。他们个个坐拥良田百顷,一家老小不过百十口人,以前一年到头也交不了多少税。更何况还可以买通官府,各种漏报少报人口。反而是那些穷人,越穷越生,越生交税越多,交税越多越穷,只好卖儿卖女,给大户人家做奴。现在税制一改,穷人佃户就不怎么交税了,可大户人家就必须放大血。
那么,既然按人头交税这么不合理,为什么以前要这么规定呢?以前的统治者都是傻子吗?
因为每朝每代开国之初,战乱方平,百姓在战乱中死伤无数、所剩无几,田地因为战乱有大量置荒。这时如果按照拥有田地来收税,很多田地根本无主,或者有主但政府尚未造籍在册,税根本收不上来,所以政府只能按人头收税。
经过近百年国泰民安,荒地逐渐被开垦,人民拥有的田地越来越多。但因为每个人自娘胎里生下来,能力、机遇种种禀赋就各不相同,这种差距会在人生路程上和代际积累中越来越悬殊,再加上开国时诸多既得利益在也逐渐膨胀做大,所以虽然国家不再是一穷二白,但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这时再按照人口收税,就会导致收的税都是穷人税,有钱人反而收不上来税。穷人穷到一定程度,日子过不下去了就干他娘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人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类作为群体自带的马太效应属性和作为个体自带的追求公平、追求生存和发展属性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要么通过改革的方式缓和矛盾,要么通过革命的方式解决矛盾。不管怎样,缓和矛盾总是暂时的、偶然的、不彻底的,解决矛盾才是永恒的、必然的、彻底的。我认为这就是所谓中国封建王朝更替的周期律。
所以历朝历代到了中期,都会被赋予一次或者几次改革的历史使命。这个坎迈过去了,那就是一波发展高潮期,再不济也是中兴,帮王朝续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比如明张居正、清雍乾盛世。要是没迈过去,那就一路走下坡,比如宋王安石。当然也有假装没看到这个坎的,那就下坡下的更快了。
这个现象其实套用到我朝仍然适用。不过因为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相比古代有极大提升。整个蛋糕大了,分到每个人嘴里的都多了,所以大家对这个矛盾感觉不明显。但感觉不明显不代表矛盾就不存在。这个矛盾其实仍然存在而且正在迅速激化。这就是所谓的走到了改革深水区。
作为这盛世下的蝼蚁,但求苟安。好在建国至今只有七十年,国运尚在上升期,虽然目前遇到一些外部阻碍,但应该还压不住上升的国运。所以生在当下还是幸运的,虽然此生中贫富差距仍会不断拉大,但矛盾应该不会激化到奋而起之的地步。至于后世,就只能儿孙自有儿孙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