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破壁人Jack
互联网行业的资本寒冬何时才会结束? 这个寒冬真的冷而且还挺长!
2016年的互联网寒冬让人那么难熬,还记得自己在58同城参加面试时,面试官向我透漏现在公司社招每走三个人才进一个,无力感瞬间袭来。
由于58赶集的合并,此时公司在这个寒冬似乎有些难熬。于是不久后,网上就爆出了58实行“996”工作制。美团大量裁员,爱鲜蜂几近倒闭,再到前几天传言滴滴裁员1000人,这一切信息似乎在向人们暗示这个寒冬极其寒冷。
互联网其他领域一片凋零,内容创业却是一枝独秀
在互联网圈子里,其他行业似乎有些凋零,但是内容创业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由先前papi酱一条贴片广告拍出两千万,再到后来微信大号咪蒙的一条广告推送更是高达几十万。
于是一波又一波的内容创业者开始前赴后继地涌向这个市场,企图挖掘到属于自己的“金矿”。资本似乎也很青睐这类创业,于是大量的资本流入这个看似蓝海的领域。
著名知识服务型电商《罗辑思维》在为知识付费领域让国人意识到“知识真的就是财富”,在一定基础上开始培养了用户为知识付费的习惯。
赤兔、分答、在行、知乎等对于付费咨询、分享领域的试水似乎在向人们表明,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可以换回的是白花花的银子。
仅在《罗辑思维》旗下的得到APP中的付费专栏——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短短几个月就积累了9万多用户,约合人民币1800万,打造出一款专栏爆款。
内容付费的兴起在一步步验证“知识沟假说”
信息革命的到来产生大量的信息,信息即资源,资源就有一定的价值。为有价值的信息付费无可厚非,既是对内容生产者的一种认可,也是一种回报。
但是当享受信息也逐渐变为一道门槛的时候,在所谓的信息资源在被一种“付费”变相开源节流之后,对那些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无疑是雪上加霜。
“知识沟假说”——大众传播可能扩大了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
由蒂奇诺、多诺霍、奥里恩于1970年《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中提到“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更快的掌握信息就相当于在挖掘财富之前占据先机,内容付费的兴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群接触到蕴含价值信息的一道隐形门槛。
这道门槛无疑对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知识沟极易出现的领域:
1.公共事务领域
2.科技新闻领域
知识沟不易出现的领域:
与某种兴趣有关的特定领域,如体育、园艺等
知识沟发生作用的两种表达方式:
1.一段时间内,当媒介已对某个话题大量宣传之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文化程度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收某话题的知识。
2.在特定领域内,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应该有较高的相关性。
该假说得以存在的5个理由:
1.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信息处理程度的高低(处理信息的能力差异)
2.人们在现存的信息数量或先前获得背景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信息获取差异)
3.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相关社会关系(我的理解包含相关人脉资源)
4.选择性接触、接收和记忆的机制也可能发挥作用(我的理解为信息筛选能力)
5.大众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所用(媒介的价值取向是为较高社会阶层服务)
文化程度高的人本身在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上要远高于文化程度水平低的人,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人在社会上拥有财富的比例也会比较高,当为信息付费兴起时,由于得到这部分信息的成本更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的拦路虎,进一步加大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知识沟也会扩大,进一步的贫富差距无疑会再次拉大。
以上分析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是否定内容付费经济的价值。为内容付费在一定程度上让专业领域的人士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筛选,节省我们的时间,为我们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只是获取这部分有价值信息有了一定门槛,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人在获取知识时成本进一步提高。
除了媒介的价值取向是为较高社会阶层服务外,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也许再次间接控制了蕴含价值的信息的流向,使它们再次流向社会经济水平高的人。马太效应也会更加强烈。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沟不仅是纯粹的知识差距,还有人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差距。
社会经济地位及相关变量并不是造成知识沟的唯一因素,当然还有个人原因,比如为内容付费的个人支付意愿,愿意在个人技能提升方面的意愿。
个人动机是寻求信息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如果寻求信息的动机非常强烈,知识沟也会缩小。
也许内容付费经济的兴起会进一步扩大知识沟,对于贫富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个人动机,只要你愿意为自己的成长投资,才不会被即将到来的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