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夏天,是一年中口福最好的时节。因为我们姊妹最爱吃的蛤蟆就盛产于夏季。
村里有些男孩子,一到夏天,就戴着草帽,呼朋引伴地去钓蛤蟆。钓蛤蟆的工具很简单,一根简易竹竿,可长可短,挂了钓绳,绳子底端吊着蚯蚓、小鱼之类的饵料。他们右手持竿,左手拿着脏污的蛇皮袋,在稻田里穿梭,在池塘边探寻,连菜地也不放过,凡是有蛤蟆出没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先是一上一下地伸着诱饵点探,遇到蛤蟆咬食时,便猛地提起竿子,另一只手迅疾地拿着被铁丝张开囗的蛇皮袋去接。运气好时,有的半天功夫就能钓几斤。
那时,我特羡慕这些男孩,他们想吃的美味佳肴,自己就能钓到,不比我们,想吃蛤蟆,须得等到乡下的表哥送来,才能一饱囗福。这些成群结队钓蛤蟆的身影,每次都把我的目光牵得老长老长。
表哥是个捉蛤蟆的高手。别看他长得又黑又矮,但抓起蛤蟆来,可是从不空手而归。他出现在我家时,总会受到热烈的欢迎。我们姊妹几个争先恐后奔向他的单车,从他手里接过蛇皮袋,迫不及待地打开来,只见各种蛤蟆在里面咕咕咕咕地叫着,不停地蹦跳。绿花白肚皮的是青蛤蟆,瘦而精干的在土话里叫“贝答骨”,还有长得有点像癞蛤蟆,个头粗壮的,土话叫“轮波”,它们都是能吃的蛙类。
接下来的节目便是眼巴巴地看妈妈切蛤蟆。她找来剁猪食的木板,反过来当砧板。用脚踩紧蛇皮袋囗,防止蛤蟆逃跑;左手伸进袋里抓一只蛤蟆出来,右手则拿着菜刀,利落地斩掉脑袋。蛤蟆“吱吱”地尖叫着,有的甚至会飙出尿液来,妈妈却还要拿细长的竹签“补刀”,签子从蛤蟆背脊骨处的小孔往下戳,只听见“吱吱”厉叫,四肢抖颤,蛤蟆慢慢不再挣扎。
这些被切弄得血肉模糊的蛤蟆,不到半晌功夫,便被妈妈洗得干干净净,一只只盘着细嫩的腿,摆着悠闲的造型等待下锅。蛤蟆的做法有很多种,其中我最爱吃小炒蛤蟆和米粉蒸蛤蟆。用来小炒的蛤蟆个头较小,这样更容易入味。先是大火爆炒,然后放姜丝、蒜瓣,青椒或尖红椒进去炝锅,待香气出来再焖熟,一碗色泽诱人、肉质鲜嫩、汤汁甜美的蛤蟆就热气腾腾地上桌啦!米粉蒸蛤蟆也很美味,先要将蛤蟆周身拌上米粉,煎得两面金黄后,放料酒炝锅,最后再用大火蒸。这样做出来的蛤蟆香气盈人,远远闻着就能让人垂涎三尺。据说这样做出来的蛤蟆补身子,许是吃多了,有一次,我竟然晚上流鼻血。
蛤蟆的香味,就这样萦绕着那些物质贫瘠的时光,陪伴我们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日。现在,我的儿子、侄子、外甥们无一例外地爱吃蛋挞、披萨、牛排,和当年我们的欢呼雀跃一个情形。在他们眼里,好像这些食物才叫大餐。但是,他们不知道,小时候的我们吃蛤蟆就是大餐,就是一年中难得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