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尔看到一篇帖子,名字很长:为什么50块一顿饭你觉得便宜,50块一本书却嫌贵?看了一下,原来是一家情怀书店的软文。但这句话确实是个真问题,值得讨论。
书,从来就是昂贵的东西。都是穷人,但读不起书和吃不起饭,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印刷术与造纸术出现之前,文字是要刻在骨片、竹简或者抄写在兽皮、丝帛等材质上的。想想就知道费工费力费钱。如非意在传世,没人会长篇累牍的写书。秦始皇焚书之所以是历史大事件,是因为那时候的书籍大多是传世孤本,烧一本可能就断了一个传承。要搁到现在,一家造纸厂每天化作纸浆的书都能超过秦始皇焚书量的百倍千倍了,算个毛。
唐朝的时候,咱们熟知的洛阳纸贵、家书抵万金,除了文采与情感的价值,那纸恐怕也是真的很贵;哪怕到了明清年间,天一阁等几大藏书楼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也是因为那年间的书还是珍品,得之不易。但写书出书已经算比较容易了,所以他们才能有上万部的藏书量。
但再怎么容易,也是需要砍树挖土、雕版范字,写书、出书至少也要有钱、有地位。一个进士县太爷,约等于现在的硕士县长,一辈子能印上一本发行量过百、字数上千的诗文集也是大事儿吧?
您要是抬杠,非要说什么《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神马的,这些书多是不署真名的游戏之作、玩世之作、卖文之作。不像前面说的诗文集,大多是读书人一辈子的研究心得,至少是捻断鼠须的呻吟之声。这些,甚至包括《聊斋》,都是需要自费或由亲友集资出版,是打算救世匡时、为往圣继绝学,增之友人、传之后世的。
一句话,那时候的书大多有价值、可传世,因此才有人花大代价印、买、抄、藏、读。
说到这,您该明白了吧?这真不是买书买饭的问题,而是现在绝大多数的书,真的不值50块。
现代人真的不舍得花钱买书?那老唐家的三小子一年几千万的版税哪来的?网络订阅不算买书?只是,现在的纸质书,质量也就和网文差不多,那何必要买呢?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看看现在书店的畅销书和作家年度收入排行就知道,不买书的是想找真传的读书人,买书的才是看假传的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