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
最近在做新员工培训,有关培训的经验不足,为了能更好的做好培训到处学习,借鉴了很多地区的方法,大家做的最多的就是培训前期给新员工发放《培训需求调研表》,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员回答问卷,收集之后整理分析,目的是培训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但分析完发现学员回答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漫无边际,还是发现不了学员的需求,跟我之前想的相差很大。
我不想把培训的过程只是变成一种任务,而要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培训学习效果,所以这加深了我的思考。回想我作为一个新员工时,当时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的?想来想去,有一些现象浮现在脑海之中。第一是培训学习中,有些知识听了几遍或是看了几遍,也认真的思考和总结,感觉那些观点和知识还是很模糊,听了知道,看了也知道,就是老师一提问或让做个总结,就支支吾吾说不上来。第二是培训时很激动,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培训结束没过多久,很多知识在我脑袋里就一动不动,慢慢忘掉一大半。
现在想想当时培训中最应该做的就是,自己能够及时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及时调整和改变。培训结束后及时应用,把实际理解情况再次反馈。这些道理其实很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怎么运用容易被忽略。
原因分析
回想自己后,我查了一些资料。事实上,在人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名为“反馈效应”的心理现象,它是指如果学习者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那么这种对学习结果的了解将会起到强化作用,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家们曾对反馈效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颇有启发的观点。
C·C·罗西与L·K·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另外还有研究,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佩奇的一项宏大的实验则证明,老师的评价方式的差别,所产生的效应亦相应差别。如果老师给出成绩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一些有针对性的评语,激励效果最好;老师给出成绩后,写一些固定格式的评语(如“很好,发扬下去!”“有进步,继续努力!”等等),激励效果次之;如果老师只简单地给出成绩,而无任何评语,那么激励效果最差。
通过这些实验说明,在学习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应培训学员学习重要性在于,当学了一些东西之后,一定要想办法讲出来或者应用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在为自己提供反馈,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学会。
实际运用和改善
我们从小到大,对学习效果的反馈就是分数,分数代表了学习过程,优秀的老师会在分数之外加上几句重要的点评,如:“你这思路很清晰,就是忽略了一个条件……”,这些点评相对于分数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可以让学生看到错在哪里。
相比学校学习,进入社会的学习都是脱离了学校设置的考试、作业...等各种反馈机制,我们会失去为自己建立反馈的能力,不知道该学那些东西,学到什么程度?
启示:
首先在培训过程中,课程设计上一定要及时地进行反馈环节,技能型科目,可以采取“讲解+演练+点评”方式,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培训结果的学习方式。知识型科目,可以采取“写摘要”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理解记忆。前几天听许岑老师分享课,也提起这种反馈的重要性,也都是看着原文写,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话复述,例子也基本上是一笔带过,当然有时候也原话摘抄。
二是重视点评老师所作的评价:培训前所有讲师严格把关,课程提前演练。作为点评老师,出口要给人方向,要认真听学员的演练和陈述,从而准确指出学员不足的地方。
三是正确对待考核:考试是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重点是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公司之前的大部份培训是没有考核环节的,人事顾虑比较多,怕新员工受不了学习强度,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偏离了培训的重点。所以每次培训之前可以强调考核的出发点,设计出简单递进的考核方式。
总结:学习是从不懂到熟练,经过大量练习的过程,每一次练习是否识别出了错误,是否得出有益的反馈,清楚自己哪里欠缺,哪里胜任,对于继续练习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