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复习课堂上曾经讲过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无知-自知-觉察-习惯,(2)思考并理解:只知道自己在井底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觉察到对当下状态的不满,它还是不会往外跳;(3)切记:促使一个人做出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因对环境不满而产生的欲望!
在认知心理学里,有一个名词叫“隧道视野效应”,指的是一个人若处于隧道中,看到的就是前后很狭窄的视野,进而阻碍了认知水平和心智。
在“知道”(心理过程)和“做到”(行动过程)之间,正是需要“意识”(心理状态)作为桥梁,否则,哪怕知道也做不到,因为当事人的心根本就不在状态!
“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这是普通心理学对“意识”的定义。
觉察,就是当下!觉察到觉察,就成了过去。
如果不把心放在当下,就不可能有觉察!
课堂上李克富老师曾经讲过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
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知)、
知道自己知道(觉察)、
不知道自己知道(习惯)。
“井底之蛙”只知道自己在井底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觉察到对当下状态的不满,它还是不会往外跳;同样,我们这些知道自己身处隧道当中只见前后的人,又有多少能觉察到了自己的无知呢!
结论:觉察,才能让“知道”变成“做到”。——李克富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抄书吧以下内容来自心理治疗的基础。
自我探索使意识扩大,过去觉察不到的内心世界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人们对自己的理解得以提高或深入。持不同理论观点的治疗家对这一过程有不同的解释。来访者中心治疗认为这是对自己内在感受的挖掘或开发,同时也是去掉面具而显现出真实的自我的过程。精神分析家认为这是对“无意识”的洞察或领悟。存在主义者认为这是对“亲在”(我这个独特的人的存在)的觉察。格式塔( Gestalt)治疗认为这是对心理之整体(即格式塔,亦译完形)的觉察。不论解释如何不同,共同之点在于通过自我探索意识得以扩大。
认知治疗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通过认知治疗,病人认识到,在诱发反应的刺激或生活事件和反应或结果之间,还有自己的认知情感活动在起着中间环节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填空( filling the blanks)。换言之,原来对病人来说是几乎毫无所知的一片空白,现在有了意识的内容,也就是意识扩大了。
弗兰克尔(VE. Frankl)的逻各斯治疗同样包含着这个因素。按这种理论,经过治疗,病人发现和体验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以及生活的意义,也就是开拓了意识,当然可以理解为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
因此,作者把“ insight”解释为自知之明,并把它定义如下:自知之明是有关自我的知识的增长。既然是一种知识,当然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定义也就具有可操作性了。通俗地说,自知之明是可以用语言加以检验的。定义强调的是增长,增长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过程。自知之明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就必然是不断发展的,因为人格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的潜力是不可穷尽的。可见,自知之明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若不进一步自我探索,自知之明迟早是会消失的,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自我会随着生活的实践而发生变化。所谓大彻大悟,很可能是又一次更巧妙的自我欺骗。
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神经症病人的自知之明表现在,逐渐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引起它的社会环境及有关观念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老从同样的角度和在同水平重复地进行思考(即使内容变了,形式却不变)同时,这种理解伴随着较过去自由一些的情感活动和行为反应,而不是老一套的情感体验和固定的行为模式;并且,表情和行为反过来又对情感体验起着调节作用;再者,理解还有助于对新情况做出新的反应。
神经症病人的基本困难,是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充其量只是在兜圈子转了半天又回到了原处。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可变性和适应性,随着个人处境的变化和客观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第四个叫作“领悟( insight)”这个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下意思是不一样的,至少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临床精神病学的 insight,叫作自知力,指这个病人他知不知道自己有精神或心理上的病症,不仅仅如此,他还要知道自己病具体表现在哪。单纯承认自己有病这不叫完全的自知力。这在我们的精神科非常常见,因为住的时间久了病人慢慢就体会到了,你不承认自己有病你就出不去。问我医院里住院时间长的病人,他们都承认自己有病,什么病,精神分裂。再进一步问精神分裂具体表现在哪,就说不出来了,这不叫真正的自知力。
第二种情况,精神分析的 insight,指你对the unconscious有无了解。我把unconscious翻译成无意识,现在很多人翻译成潜意识。我觉得,应该是无意识的,一个人对自己无意识的东西的了解叫作 insight,这是精神分析中的领悟。
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 insight E即第三种情况,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这个人自己的心理活动、自己的行为在自己患病过程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对此有一个恰当的评估。例如有一个很重要的情况,来访者经常压抑自己的欲望,在起病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对此的认识就是很重要的 insight。
第四种情况,是对普通人而言的。我们对普通人也说 insight,指的什么呢指的是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一个恰当的评估,对自己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有一个恰当的评估,这是对一般人而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我对自己的insight怎么样。
刚才提到格林森还有一个理念叫作“修通( working- through”。所谓 insight通常指就某一件事情、某一个行为而言。而修通是指对整个的人而言,整个人都弄清楚了,修通了,那真的是立地成佛了。对整个的人格、整个的自我、整个的发展过程以及未来的追求都弄清楚了,叫修通,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楚了,就是修通,就是圆满。我刚才说了,格林森提出四种技术,“对质、澄清、解释、修通”,有的精神分析师不用修通,用领悟。因为领悟比较好检查,而修通那是个最后的目标。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讲,要使一个人修通,没有三五年的时间不可能,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往往是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