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语文三:读诗中的厚与薄。
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抓手,王崧舟教授为我们讲解了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层次。
王崧舟教授提出书读百遍不是数量上的要求,而是层次上的要求,质量上的要求。
第一个层次就是把作品读厚。读厚不仅是数量上的,但是质量上的一种要求。那怎样才能把一首词或者其他的文学作品读厚呢,王崧舟教授为我们指明了三条思维路径:一是参考别人的体会和感悟。例如有人在读《长相思》这首词时拿榆关与故园进行对比,形成空间上的一种张力,拿故园的夜晚跟征途之上的夜晚进行对比,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张力,这就是一种对比的思维策略,这是一种很好的解读策略。但是也不只要读一篇,还要读多篇的别人的解读。那如果碰上解读的有矛盾怎么办呢?
这时就需要第二条思维路径:去研究作者本人。研究这个人的生平,读这个人的其他的作品。
第三条思维路径是抓住关键的意象,再看看别的诗人是怎么写这些意象的。例如别人的诗词里边是怎样写故园的,写故园是因为有乡心,那么别人的诗词里边又是怎样写这一颗乡心。读到这里就知道这一颗乡心不只是纳兰性德的,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这就是一种文化。
以此把《长相思》这首词读厚。
王崧舟教授在读厚一首词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所提出的,好的教师是用一辈子来备一节课。他读纳兰性德的这些词,又岂是一天两天能够达到的,真的是用一辈子来备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一节课。让我领悟到,作为老师就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看教育方面文学方面的书籍。
读厚是基础,而关键是能够把它读薄。
读薄跟数量的多少篇幅的长短没有太大的关系,读薄关键的关键在于能够聚焦和锁定这首词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这首词的词牌是长相思,词名也是长相思,而长相思三个字,你可以把它读薄读成一个字——思。
诗的上阙,读成一个字——身,下阙读成一个字——心。
读薄还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读活,要把自己放进去,要体验着诗人的体验。
这一讲给语文老师的启示,就是多读文化书,要用一辈子来备我们的语文课,另外,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可以分为三步,一把诗词读厚,第二把诗词读薄,第三把诗词读活。这三步又不仅仅局限于诗词教学,在其他的经典文学作品教学时也是同样的。读厚就是对这篇文章,这个作者有充分的了解,也是我们备课的第1步,对教材进行分析,占有大量的资料。而第二步读薄,其实就是进行教学设计。而读活,就是语文的实践性的要求,把课本里里边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