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想要声讨什么,也没有想要号召什么,只是思绪突发想要记录一下我自己的思考⋯⋯
出门走亲戚
记忆回到三十多年前,那时候的我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用"每逢佳节倍思亲"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可以弱弱的透露一下:作为玩童的我,倍思亲的原由,其实就是思念那点薄礼。)
现在想来,也还就不是那么回事。每逢佳节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到我家走走,我去你家窜窜⋯⋯。虽然,礼物真的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是,这其中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饱含着满满的爱意!你到我家小住几日,我去你家玩个几天⋯⋯,在出门走亲戚的过程中,亲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也越来越亲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不仅熟识了自己的同龄亲人朋友,更知道了自己有几门亲戚,门都到朝哪开着。再不济长大后,变老了,闭目养神的时候也许能勾起丝丝幸福的回忆⋯⋯。
现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切向钱看的思潮,已经把这种传统的文化传承击垮研碎分化了。诸如:八月十五、五月端午这些节日就更不能摆出来了,单就最最隆重的春节出门窜亲戚,早已经面目全非了,随着,交通业的普及早去晚归不住宿已成主流。好多小辈年轻人刚刚结婚第一年,迫于无奈硬着头皮,到并不是怎么熟识的真实的亲戚家里出门认亲。开始也是结束,之后就不会再去出门走亲戚啦。更有甚者,某一天偶遇也装作没有看到,着实有点不是滋味!
我也不敢妄下定论,评论这种传统习俗的传承是否值得我们去珍惜,是不是真的已经和新时代不合拍了?但,至少我觉的该有的一些礼节,还是要好好传承下去的,不能一切从简。这样下去,往大里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会越来越洋化,往小里说亲戚之间的亲情会越来越淡,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
因此,我认为亲戚们之间要多走动,多聚聚,让我们的孩子依然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压岁钱
我们姑且不论压岁钱的由来和意义,只是单纯谈谈压岁钱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又要回到从前,我是农村长大的,我们家乡有个习俗---大年初一早早的,孩子们就三五成群结伴,挨家挨户去拜年。大部分人家都是给一支香烟,也有的给一块糖或者一颗枣。如果遇到亲戚,人家就会私底下给你一毛或者两毛的压岁钱。我家在村里亲戚少,所以这种情形往往是偷偷妒忌同伴的。索性第二年就再也不和那些能挣到压岁钱的孩子相伴了。不过,话说回来,挣的压岁钱的那滋味还真是快乐的,亢奋一个正月是妥妥滴!
现如今,也许是孩子平时见的钱多了,也许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太透彻了。我总感觉孩子们对压岁钱不是那么热衷了,你给发个压岁钱,直接说给我妈吧☹️!而且,大人们也是迅速就接过去装好啦!只是一样面值的钱掉了个主人而已。这期间,有的孩子连看也不看一眼,更别说拜年这些仪式啦!
想想以前,各家孩子不一样多,压岁钱的面值也不大。所以,一正月下来,总数总要有些出入吧,也没有说三道四的,还是满满的正能量!因为,这就是亲情!
而现在,虽然说压岁钱的面值增大了,但是孩子们不买帐,因为他们父母告诉他们,这些钱其实是自己家的!就是掉过来,换过去而已。甚而至于,就有好多人们商量,取消了这些所谓的陋习!
我觉的,大人们的所谓"聪明",不可避免的冲击着孩子们心灵深处的那份本能的亲情!如果不那么客观地看待总数问题的话,压岁钱的背后,难道不是亲情延续的方式之一吗?至少,孩子知道这是自己亲人才会给你这份礼物。在收到压岁钱的时候,就会知道这就是自己的亲人,而不会若干年后,出现前面说的去不怎么熟识的真实的亲戚家认亲的尴尬!
在当下,大力提倡学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认为,带着孩子正月出门走亲戚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呢?加深亲情的同时,从见到长辈的问候礼节到席间用餐的些基本礼仪再到告别回家的客气说辞,无一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出孩子的情商!为今后,在礼仪之邦的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