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诗歌创作中的精华,后人评价他是“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他为这组诗歌还写了序言的,谓之“余闲居寡欢,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孤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酒中有诗”大约真实。《饮酒二十首》许多诗里提到了酒,也就“诗中有酒”了。诗句有“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是写醉态的吧。“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写的都是他自己吧。“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这首诗就是写和朋友喝酒了,喝醉了,言语乱了,喝酒也乱了。那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诗不着一个酒字,写的是另一种境界里的醉态了。所以这首诗最有名。总的来看,陶渊明的喝酒,和竹林七贤喝酒相比,更洒脱一些。但因为贫困,喝得也不是那么轻松的。
这个时代,好喝酒的还有王羲之。晋穆帝永和九年,在会稽任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临流而坐,饮酒赋诗,一觞一咏。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为之作序,就是这篇《兰亭集序》(不妨把这篇序文放在下面一阅):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什么意思呢?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情景生发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意思是说,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按照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序文最后,作者述说作文之由:“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十分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序》等。序文清雅俊丽,书法潇潇洒洒,成为了流芳千古的佳作珍品。可以说,没有醉酒之兴,就不会有这篇书法大作的。据说,唐太宗太喜欢这篇东西了,就把它作为了随葬品,永远地陪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