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读后感的二零二一年,属于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过去。
学生时期,相比起王小波的小说其实我更欣赏他的散文,其小说中性描写过于露骨(莫言的《丰乳肥臀》同理)。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在众多严肃的文学作品中,他的写作风格格外幽默诙谐,笔下的人物行为乖张,无厘头,常常使你忍俊不禁。
一个优秀的作家往往不是文笔有多优美,而是他能准确无误的将人性的善与恶铺陈在读者面前,他也不发表意见,他只是个记录者,其余的都交给读者。
新中国建国前后的作家如莫言、贾平凹、王小波等都受过文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小时受过磨难多的人容易成为作家,因为磨难多,人情炎凉就体验得多,而文学就是写这些的。胸中要有说的话、有悲痛、有郁情、有悲绪、不吐不快、不说不行。好作品的产生就是这种情绪的产物。又传达的是社会情绪和个体生命情绪的统一。
在人性被压抑的时代,需要一个出口来发泄。
王小波的《白银时代》就属于反乌托邦文学。王小波以他挑战禁忌的胆识,以他的幽默反讽才能和想象奇特,使他的文学作品独树一帜。《白银时代》里的人被无限弱化和压抑,在这部小说里王小波以反乌托邦的书写形式摧毁了乌托邦的美好,对未来的质疑焦虑不断诉诸笔端。
人是自愿受控制的,思想文化的统一将人都禁锢在同一套行为模式中。这是社会主义的弊端还是权力引发的疯狂?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寻根溯源,研究社会主义的真谛。我们从何处来?将去往何处?能走多远?书里有很多内容是我理解但解释不清的,或者是我不理解却以为自己理解了的。这说明我的思想太浅薄,不足以看清这个世界。谁又能看清这个世界呢?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怎么活才是对的呢?有人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活吗?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我有时候感觉人类就是这样了,永远按照规定好的一套来束缚自己,美其名曰文化。以前是什么样以后也会是什么样,好坏未知。甚至我都不知道我想这些有没有意义。我感觉自己沿着一道楼梯走了好久,现在我终于要打开第一道门,对于未知的恐惧与贪婪在焦灼。问题在于我知道我一定会打开那扇门,付出一切代价。
Now I find myself in a world which for me is worse than death. A world in which there is no place for me.
人生从无必读之书,所以不必急着读,钻研透彻比每年读多少本书更重要。年少时我不喜欢王小波,因为我的心智还没有成熟到可以了解到书中传递的思想。可能是去美国留过学的缘故,他的思想超前许多,如果艺术生涯能再多几年,他的成就也就不止于此了。
我还在读这本书,但是有些问题已经不去想,想不明白,想不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