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聊诗意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 刘长卿
这首诗描写深山雪夜借宿时所遇到的情景:日落黄昏,青山显得很遥远。天气寒冷,茅屋更显得贫寒冷寂。夜晚风雪交加,从柴门口传来狗叫声,是主人冒着风雪归来了。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这首诗的遣词造句颇见功力。用“苍山”对“白屋”,山是苍色,屋是白色,二者遥相映照,便构成一个银白苍茫的世界。再以“远”和“贫”真(这里 的“贫”是少、乏的意思)来点出眼前的空旷浩茫,这就准确地表达了从远处看到的景象.第三句中的“柴门”和“犬吠”,既照应了“白屋”,又是“白屋”的延伸。特别是句中一“吠”字,响亮有声,划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宁静,唤起了寂寥群山的回响,给沉睡的郊野带来了生气。
2.历来所争为何
一是该诗释义上的分歧:
第一句“日暮苍山远”之“苍山”是特指还是泛指,“远”是尚远还是似乎更远。第二句“天寒白屋贫”之“白屋”是简陋之屋还是覆雪之屋,“贫”是稀少还是感觉贫寒。第三句“柴门闻犬吠”之“闻”是诗人闻还找人闻。
二是思想感情上的分歧是,一种意见认为该诗表达了“作者对贫寒人家的同情”:且诗句“风雪夜归人”应解释为“主人为谋求生活,在外劳碌奔波,夜里才回家。”;而另一种意见认为“风雪夜归人”应解释为:“行人在风 雪之夜终于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并受到主人热情款待,而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古诗表达了作者对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时赞扬主人热情好客、与人方便的美德。
三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四是诗题上的分歧。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
五是芙蓉山在哪里。自古至今,有六个地方名为芙蓉山。一为山东省临沂市南,下有芙蓉湖。二为福建闽侯县北六十里,山形秀丽如芙蓉。三为湖南安化县芙蓉山,72座山峰以锡杖山为中心向四面散开,互相簇拥着,宛如一朵盛开的芙蓉。故名芙蓉山。四为在湖南宁乡县西,接安化县界,旧名青羊山。五为四川芙蓉山来自云贵高原,属雪山一脉,绵延数百里。六为广东韶关芙蓉山。
本诗中的芙蓉山一般认为在湖南宁乡县。
3.作者刘长卿
刘长卿,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综合看来约生于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刘长卿是唐代著名诗人,尤其擅长五言诗,被称为“五言长城”。然而一个人的名气大,不等于他的名字就一定能被读对。
刘长卿的“长”,主要有两个读音,表示长短的意思读如“chánɡ”,是个平声;表示大小的意思读如“zhǎnɡ”,是个仄声。“长卿”这个名字,来自汉朝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的字就叫“长卿”,长,表示排行的大小,因此,长卿的“长”要读成“zhǎnɡ”,是个仄声。古代人表示排行大小,或者用“孟仲叔季”,或者用“伯仲叔季”,孟、伯都表示大,汉朝人表示孟、伯的意思,还经常用“长”,比如汲长孺、韩长孺、韦长孺、司马长卿以及近代的史学家唐长孺,这些名字里的“长”都读如“zhǎnɡ”,是个仄声。
因此,唐朝诗人刘长卿的“长”,严格来说,应该读成“zhǎnɡ”,而不能读成“chánɡ”。当代,文字的读音是约定俗成的,大多数人把“刘长卿”的“长”读成了“chánɡ”,则不妨从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