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一个小孩在路上走着,对面走过来一个大人,大人指着小孩说:“猪。”小孩立马就生气了,破口大骂:“你才是猪,你……”正骂着,小孩忽然被背后袭来的什么东西撞倒了,抬头一看,原来真是一头猪。故事里的小孩按照自己的经验来判断,错把善意的提醒当作骂人的话。
生活中,我们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处理我们看到的部分世界,在我们的脑子里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佛教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译成心智模式的说法就是,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式,而一切心智模式对于你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说:“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心智模式从何而来呢?
首先是感官体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次是社会与文化教育,东方的学问倾向于系统论、实用主义,比如中医、易经,而西方的学问更倾向于本质论与实证主义,比如科学、哲学;第三是我们的经历和思考,比如独生子女从小被家人环绕着,更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认识。
如何超越我们的固有心智模式?
生活中经常用到心智模式,可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般,我们处于不知不觉的状态中。遇到一个被猪撞的机会,有了差距体验,才会对自己想象的世界有所察觉,原来别人对自己说“猪”不一定等于骂人,这便是后知后觉。等被猪撞多了,就能够立刻做出反应,这就是当知当觉的觉醒状态。最后终于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提前替换自己的固有心智模式,而挑选更好的心智模式来应对,这个时候就是先知先觉,开始自我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