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儿子,明天你就要上初中了!你的成长与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可喜可贺!而且这次你回到了生你养你的地方,在上小学一年级之前,你在这里长大,在这里上幼儿园,那些情景你可能比较模糊,但每次回来总是很有亲切感和归属感。而今,在外求学6年后,你回到了这个地方,在我们家对面的中学你将度过三年。此刻的你是高兴、激动还是有点忐忑不安? 或是兼而有之? 还有,你做好上中学的准备了吗?
其实,A中学对你来说并不陌生。妈妈在这里工作了整整5年,在你刚满1岁后,我就第一次跨区调到了这里,从那以后,我就时常带你去学校玩,小小的你对一切都很好奇,你睁大一双好奇而求知似渴的眼睛,问这问那,学习和探索一切新事物。也许是学校的良好氛围,你从2岁起就开始认字了,三岁就能认识很多字了,学前班就能把一张A4纸大小的文字都能读下来!太神奇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你在我布置作业之后,4岁左右的你突然走到讲台上,学我的样子给同学们布置作业,并即兴发挥,给哥哥姐姐们强调作业,让他们在哈哈大笑之余,折服于你的勇敢和口才,其他老师也为你竖起了大拇指!
你是青春,我仿佛是年轮。不过,你是曾经的我,我却未必是未来的你。因为你从小就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举例而说,你出生前已经有了笔记本电脑,在你出生不到一岁(2007年6月29日.)苹果手机在美国上市,之后,越来越智能化。而我在高中时代(一直到1999年),在我就读的重点高中都没有计算机,更不用说多媒体了!高中毕业后,在大学第一次接触计算机(2000年),那时是DOS系统,没有优盘,只有A盘。所以我在大一下学期才会上网,才申请了QQ号。2003年来北京工作时,只会简单地打字和做简单的课件,2005年才拥有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相比之下,你从小就接触电脑,小学三年级就能打字和做课件了,而且课件有时比我做得还好。2014年你接触了苹果手机和苹果电脑。2017年你拥有了自己的苹果小电脑。从四年级开始,你用电脑写作并开始学编程……. 所以说,你碰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如今又身处首都北京,应该不负好时光,去更好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对一切注定要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热爱,对每一个终将过去的绚烂的当下的珍惜。是啊,没有这种穿透力,那么,人很容易在时间的洪流中轻飘飘地滑过,如同一个快乐但浅薄的泡沫。要穿透的是什么?是个人的悲欢情绪,是世俗的成败得失;要抵达的是什么?是自我的本质,是人生的意义。然后不断地以此为基础,去重建自己的全部生活,直至过上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生。(你崇拜的魏老师如此说)
下面我就摘抄一些魏老师的话,送给你,这些语言都很好地寄托了我对你的希望。我特地把一些句子加粗了,希望你能深受启发:
1
滴滴最近又出事了,网上舆情汹涌。
这跟你有什么关系?是劝你坐滴滴时小心一点吗?当然,人身安全很重要,“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要轻易让自己变成无谓的牺牲品。许多时候身处险境,我们还骗自己说没关系,而侥幸一百次,只要有一次倒霉就够了。为自身树立一些原则和好习惯,就能避免绝大多数风险。
但我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滴滴的问题,不是客服的问题,不是工作改进的问题,而是基因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即一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基于社会责任的价值观的公司,就像一个总想着走捷径的女孩,今天闯红灯,明天打黑车,后天抄近道经过幽暗的小巷,似乎如鱼得水,但只要有一次意外就够了。
讨好客户,讨好司机,并以此迅速汇聚海量资源,成为行业中的巨无霸,然而代价是什么?所做的这一切的意义又是什么?一旦以成功为旨归,只以成功为旨归,那么,许多系统是建立不起来的,许多伤害被当成必要的牺牲。这就像成功的应试教育学校,通常只有教学而没有教育,今天有学生跳楼了,明天学校照样生源盈门,只要有高考的光环照耀着。
你也渴望成功,希望自己将来会变得很有钱,这当然没什么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是问题在于,你为此付出的成本是什么?一旦你真的成功了,是否就拥有了真正的幸福呢?可别忘了《浮士德》的故事。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有答案的。这个答案就是,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无论它是否带来收益。
怎么处理成功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算法的角度去理解它们。穷人和富人(不只是从财富的角度划分,更是从精神生态的角度来划分)的区别在于,穷人永远活在当下,以及对未来的恐惧中,而富人,则活在未来,以及对当下的反思中,活在希望里。我以教育为例,越穷的家庭,越对应试教育有一种病态的渴求。他们的逻辑非常简单,孩子连好大学都考不上,哪有什么未来?越富的家庭(中国的中产阶级除外,这可能也是高焦虑人群),越觉得考上好大学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丰富孩子的生命,拥有幸福的人生。穷人逻辑的问题在于,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投资,当你把所有的投资都砸进当下的一张张试卷中的时候,未来将变得艰难。因为你没有为未来做价值投资,而这可能就蕴含在阅读、核心素养、领导力、问题解决等似乎很难直接转化为分数的能力当中。正是这些能力,决定了孩子未来走上社会后的成就与幸福。触目惊心的是,许多穷人的家庭,充满了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犹如慢性吸毒,最终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更可笑的是,他们以为自己努力了,孩子的成绩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太不懂得应试教育的逻辑了,这是一场智商的游戏。这场游戏肯定要参与,但将全副生命押上去,最终或者是悲壮的输,或者是病态的赢。
我想要提醒你的是什么?
是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以之作为首要目标。如果你是医生,那么你要以攻克了某些疑难杂症为自豪,而不要以出诊费的多寡为自豪;如果你是运动员,那么你要以突破自身极限为自豪,而不要以获得的奖项为自豪。实际上我所说的这一切,都跟高尚无关,只跟个人恒久的幸福有关。狭隘的成功,会带来空虚,以及新一轮刺激的需求,并且容易异化和误入歧途,并在无止境的比较中患得患失,而专注于有价值的事,则会带来自身的稳定的价值感。
2
道理很容易讲明白,但做到很难。
那么,你要问,当你为自己的欲望做自我辩护的时候,是你自我中哪一部分在发言?谁在主宰你?你是如何主持多重自我的持续对话的?
自我辩护是人性根深蒂固的弱点之一,而跳出自身以人类文明一些相对恒定的价值观来观照自己,并以此调整自我,则是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的辉煌的成就之一。实际上,这也是人永恒的追问:我究竟需要什么?经常,我们因为外在的需要,而把灵魂放在了沙漠里,任由它干渴至死。
我最喜欢的投资者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组合。他们不喜欢赚热钱,因为似乎能够一夜暴富,但这是毒药,因为你无法一直这么幸运。他们的逻辑非常简单,在熟悉的领域,投资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数十年如一日。因为有价值的公司,无论今天如何,未来一定会升值。这对人生的启示是什么?
1.将自己的精力,投身于有价值的领域中。
2.让自己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人。
前者关乎职业选择,即在考虑职业时,要将个人的天赋、兴趣、能力,与希望从事的领域本身的价值,深度地关联起来。就是说,热门领域本身毫无价值,有价值的是你有可能做出突出贡献,且对他人极有帮助的领域。显然,对我来说,这个领域就是教育。对你来说是什么,写作?商业?人力资源?公益?我不知道。
在高价值的领域,持之以恒的刻意练习,可以让任何普通资质的人,都获得极大的成就。我这么多年的体会是,绝大多数人的能量都被低估了,既被他人低估,更被自己低估。他们常常需要一个好的环境(这正是教育要做的),或者说机遇,来促成他们的发展。但是,如果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完全可以自我发展,积极地寻找和创造环境,这是十分可惜的事。
总而言之,我所讲的,乃是对人生的一种“价值管理”。
进入有价值的领域;
让自己的时间产生价值;
建构高价值的朋友圈;
高价值地从事工作和学习;
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真相往往是,我们在无价值的人与事上,倾注了太多的热情。但在有价值的人与事上,又投入不够。我相信高智商的人情商实际上也很高,他只是不想在没价值的人身上浪费情商。这不是一种傲慢,只是一种自我保护。实际上,我们对与自己联系不密切的人,恰恰要保持足够的尊重与善意,功利地说,这是最节约成本的态度了。那种居高临下,总是瞧不起别人的姿态,常常是自卑的表现。
3
我对于人生,经常有一种幻灭感。
这种幻灭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死亡的觉知,或者说,对人以及人类的有限性的领会。或许,这是精神的四维空间,假如一维是生物的,二维是自我的,三维是社会的。一个生活在二维空间里的生物,无法理解三维空间里的生物。同样,一个在三维空间里的生物,也可能受制于自己的环境,而无法从自己的空间里抽离出来。
这就像一条鱼,它缺乏对水的洞察。
但是人类不同,人类拥有一些进化的优势,有可能使我们跳出“水”面,对自身的生存处境,乃至于生存的目的与意义,进行一些似乎无用的思考。
这种思考经常带来一种隐隐的绝望感,虚无,或存在的焦虑。但它也带来一些积极的意义,即让你明白,你所经历的世界,只是一种可能的世界,而不是全部。在河流之中,还有天空,在天空之外,还有更为广袤的空间。如此,那些让你死去活来的人,那些让你翻江倒海的事,就在某一刻成了蝇头蜗角,你可以适度地抽离,冷静地审察一切,包括审察自身。
这就是自由。
实际上,人类中的佼佼者,一直都拥有这种领会,比我要领会得深入多了。并且,这种领会未必就是消极的,也可能非常积极,例如,“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
为什么这种抽离是重要的?
不能离开的国家,就并不拥有自由的公民。不能离开的生活,就不是自由的生活。意识到了人生的无意义,然后才能够自由地建构意义。意识到死亡终将来临,当下的幸福就因为有了限制而更值得珍惜。
28日之前,对你来说,转学还是一个不确定数。从14日开始打电话咨询,半个来月的阴霾终于散去,28日下午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切都豁然开朗了!在你的生活中,你要相信,痛苦和忧虑等不美好的事物都会过去,不要沉迷于一时的失落与失败,而要耐心等待,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样,美好的时光就会很快到来!
关于情绪管理,我正在读一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也推荐给你读。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任性是相通的——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这样,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四个要素是:
观察。 什么是我的观察。
感受。我的感受如何。
需要。 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请求。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与同伴或父母或其他大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一定要冷静下来,运用以上四个要素去进行沟通,你会获益很多。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落!
最后希望你的中学时光自由而快乐,过得有价值而又有意义!
永远爱你的妈妈
2018年8月30日星期四晚九点整于运城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