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姜文的第六部电影《邪不压正》票房已经接近5亿,而对这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在中国的五代导演中,姜文是一个现象级的人物,无论他拍什么电影,他的电影和他本身就是话题的焦点。我是从《阳光灿烂的日子》第一次接触到姜文,而很显然是性姜文创作的原动力,当马小军爬上了高高的烟囱,他似乎把世界都踩在了脚下,正是这种年轻人凶猛的征服欲让电影显得那么可爱。
空气中烧稻草的味道,那个年代的青春荷尔蒙。
无论哪个年代的青春都意味着永恒的大太阳和过不完的日子。唯一的乌云来自旁白,它无数次地提醒我们韶华已逝,人终归要被独自落在泳池里自己扑腾。
这部电影镜头流畅、锐利、还带着点生涩,情感饱满,故事清晰。姜文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要讲什么在讲什么。
难怪姜文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告诉别人,我是要做导演的人。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当导演、玩电影。
天赋,羡慕不来的!
接下来就是最富有争议但是却是姜文迄今为止最好的电影—
《鬼子来了》
当然被禁的电影不一定就是好电影。
但,也不会差到哪去。
姜文在《鬼子来了》里表现了非凡的才华,但也因此付出了极大代价,影片在戛纳获得评委会大奖,却回国被禁,姜文自身也受到电影局“五年内不能担任导演”的行政处罚。
姜文说,《鬼子来了》其实是他自己对过去人生的一段总结,“表达恐惧、善恶、死亡、爱恨这些一直折磨我也一直梳理不清的东西”,人生到了某种局限,像马大三这种村民遭遇了一种远远超出自己理解的事情,就会陷入困顿,左奔右突很难找到出口。
片中姜文就是以马大三的死寻找到了一种出口,但在抗日背景下循着民族性来寻找出口,触碰了太多禁忌。一个被视为天才的导演,就这样在创作力最黄金时期被禁止拍片,我们肯定错过了姜文至少一部牛逼的电影,而中国电影,也错过了丰富自己电影形式的机会;中国社会,也错过了反思自己国民性的机会。
姜文拿了一把手术刀,把中国社会拆解开来。
但是对于《邪不压正》,我从看完到现在都认为它是一部平平无奇的电影,逊于《让子弹飞》,更没法和以上两部作品比较。
先来看看这部电影讲什么:十三年前朱潜龙弑师,李天然被救,十三年后在国外受训的李天然接到任务返回中国,从而开始整个故事……
开头两分钟我看得还挺满意,道貌岸然的朱潜龙,每年给师傅生日都会送礼,见面就跪地磕头,可是一言不合就拔枪相向,恶人的虚伪与狠辣表现得淋漓精致。我立马就喜欢上了这个虚伪,伪善,心思缜密并且心狠手辣的朱潜龙。
紧接着主角李天然上场,boss布置了一个啥都没说清楚的任务就排他去中国,这里有几句话需要注意一下,boss告诉李天然,回中国是为了执行任务,你可以报仇,但是必须是执行任务以后,而李天然也同意了。
故事到这,我以为十年训练,为报师仇,李天然必然是一个隐忍果断,心怀大恨却任务为重的人。他肯定会经历磨难完成任务,最后手刃仇敌,然后我发现我错了,原来他只是个傻子……
而且从蓝青峰出场之后,整个剧情就开始混乱、脱轨,每个角色好像智商变成了负数,开始做着没有任何逻辑的莫名其妙的事情。许多线索都是虎头蛇尾,没有交代,比如开头的英国女尸是怎么回事,彭于晏的那个令人尴尬的c’est la vie暗号又是怎么回事?
剧情没有逻辑,也没有复仇情节的缜密、悬疑和步步递进。只是自恋的导演的放肆与自嗨,他根本没有想好好给观众讲故事的心思,只是想表现自己的天马行空:老子就爱这么拍,看不看得懂随便你。
比如说蓝青峰,刚出现的时候特别牛逼,看起来特别老谋深算,布下各种局,好像没有他搞不定的事情,到了影片的中段,他忽然变成了弱鸡,任由廖凡和日本人摆布,被揍被虐,中间没有任何转折的交待。
喜欢叫爸爸的李天然,具备抗日神剧里主角的技能:飞檐走壁、肉体躲子弹、弹指神功、筷子杀鬼子……
电影中的角色,并不是鲜活的人,而是一个个充满隐喻性的符号,他们体现了导演的创作野心,但是姜文忽略的是,去电影院的观众,大多想要看的,是一个清晰、连贯、有代入感的故事,和有血有肉、能引起共鸣的人物。
一部好电影是可以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
让我困惑的是,这还是拍过《鬼子来了》的姜文吗?
到最后所有人记住了许晴的翘臀和彭于晏的肌肉,唯独忘记了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如果有的观众因为“看不懂姜文电影”,就被斥以低级和愚蠢,那这件事情,就是现实版皇帝的新装了。
我的朋友圈里有人自发为《邪不压正》带盐,也无非就是把自己“老公”光着屁股在屋顶飞奔的剧照和一身肌肉的图片po上去罢了,或者是没羞没臊地吹捧许晴的不老容颜。
我们对姜文充满了期待,是因为大院子弟的确曾经是中国第一代文化英雄,譬如崔健的歌、王朔的小说……但是现在继续要求他们承担中国社会的文化脊梁,是不可能的了。
是人就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神话里,不打破自己的枷锁,迟早会成为红旗下故步自封的蛋。
《邪不压正》,我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