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诗人保罗·瓦雷利曾说:“有的作品是被读者创造的,另外一种却是创造了它的读者。真正的文艺欣赏,绝非肤浅地寻找出作品的主题思想,而是要深深地为作品通体光辉和总体的意境氛围所感动陶冶,甚至进而为作者匠心所参化与了悟——在一片恬然澄明之中,作者与读者的灵魂在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中对话,在苦难和希望之境中达到心灵的默契。”《时间杀手》正是这样的作品。
这是一本从头至尾都笼罩着诡秘氤氲气息的小说。作者以一场惨烈的车祸作为开篇,在一瞬间将读者带入紧张的气氛当中,字里行间每一个缝隙都充盈着异样的美感,渗透着哥特气息的缥缈氛围,带读者回溯27前的那个夜晚,一个神秘莫测的谜底亟待解开。
15岁的青春少女克洛在一场车祸中痛失所有亲人,她是唯一的幸存者。尽管她亲眼目睹了爸爸、妈妈、哥哥随着坠落悬崖的车辆一同离去,可是诸多疑点却越来越清晰。27年后,她重返当年事故发生现场,想要找到事情发生的真相,一场与当年一模一样的车祸却悄然而至。故事就随着克洛的视角徐徐展开了。
《时间杀手》充满着悬疑,却不是一般的悬疑小说。这部作品不同于传统悬疑小说“惩恶扬善”的主题和“犯罪——侦破”的模式,而是具有严肃的主题。作品中更充满着“寻找”的意味——事故真相的确认和寻找。在曲折的情节之外,作品中更是渗透了温柔的女性情怀,令人感动甚至潸然泪下。
《时间杀手》故事情节不算恐怖离奇,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案情逐渐水落石出之时,气氛营造却愈发阴森诡谲起来,27年前的日记本、突然出现的妈妈的亲笔信、警察手中案发现场的照片……这一系列漏洞背后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巨大秘密。随着真相越来越靠近,克洛也勇于正视自己脆弱的内心,凭借着对家人的爱,完成了自我救赎,体现出强烈的亲情意识。
与传统悬疑小说不同的是,《时间杀手》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作者运用视角的转移、闪回与非线性叙事手法,穿插了大量对往事的回顾,通过这些往事把一家人当年的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这部小说中,重心已经不单单是传统悬疑小说中所追查的凶手身份以及动机了,而是对家庭亲情的向往和自省。这也使得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所追求真相的眼界已经远远超越了“找到事情真相”的维度,而是站到了骨肉亲情的层面,这是《时间杀手》与传统悬疑小说的不同之处。
作者米歇尔•普西具有极强的写作素养,对人物情绪把握得恰到好处、细致入微,让人身临其境;对悬念的塑造也十分有技巧,其中的机关环环相扣,每一点都不容忽视,比如车祸现场的细节、贵族家庭的历史等,都是作者悉心埋下的伏笔,对揭开真相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意义。通过克洛的寻找、寻找过程中阅读当年的日记两条线索,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在叙述过程中各种人物依次登场,制造出种种迷雾,并在其中融入了大量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分析和心理描写,整个过程天衣无缝。
在整部小说中,“当年那场车祸究竟是无意还是人为”这个疑问始终充斥在读者心中,随着谜底一步步揭晓,读者才恍然大悟,一切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和事,其实都密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网,把小说中的所有的人都紧紧地粘在一起,动弹不得。
找寻真相从来都是一件与孤独有关的奢侈性追溯,它能够在一瞬间凝聚那些美好或痛楚的灵魂记忆,也能在真相水落石出前的漫长等待中,使你支离破碎,分裂出无数的你,离自己倏然远去。我们大抵缺乏此般灵肉分离的体悟,而《时间杀手》的到来,却是一次另类范本,也是一次真正直面生死的自我救赎。
在这本书中,作者借一个失去家人的女人的视线,道出了原谅、释怀的力量。小说文笔哀婉优美,充满历史纵深与细节,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也更阐述了一个道理——岁月让你不断强壮,你驱走了黑暗,便以为可以迎来光明,却发现,或许在迷雾中,才是世界的常态。
《时间杀手》朴素而有力地传达出了一个独特的人生命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给予与亏欠,将是一个不能解决的、也将会是在所有生命个体中永恒存在的问题。它温柔地提醒人们,不要伤害爱我们的人,如果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互相理解和沟通,那么人生落幕时,握得住的将是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