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飞翔乡村教师写作出版研修班,即“爱写班”,汇聚了多方充满爱心的力量共同扶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旗下的250爱心公益基金、享有盛誉的文质教育研究院,以及始终致力于助力乡村教育的爱飞翔乡村教育组委会。首期于2024年7月30日至8月1日,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湖南长沙湘师书院举行,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心灵与梦想的翱翔之旅。
7月30日主题:开启生命叙事。张文质老师作了《如何破除写作的恐惧》的主题讲座,李晓霞院长作了《写作的起点:把生命体验转化成写作素材》的主题讲座。还有小组论坛、闪电演讲和写作沙龙。
我们该如何开启生命叙事的新篇章呢?张文质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从官本叙事转为个人叙事,从宏大叙事转为细节叙事,从校园叙事转为教化叙事,从教学叙事转为生命叙事。
诚然,这些转变皆源自于理念的革新。而在文质老师温婉而深邃的讲述中,个人叙事的独特韵味、细节叙事的入微观察、教化叙事的深远影响以及生命叙事的崇高价值,无不令人心潮澎湃,深感其魅力与意义之重大。
作为浩瀚宇宙间转瞬即逝的存在,若我们不亲手执笔,记录并书写下自己的故事与心路历程,又有谁能为我们镌刻下这份独一无二的记忆呢?古人有言:“立德、立功、立言”,虽难以企及永恒之境,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文字,证明自己曾以血肉之躯,在这片大地上热烈地活过、不懈地奋斗过。
身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的生活或许缺乏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更多的是平凡与日常的点点滴滴。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汇聚成了我们笔下丰富多彩的素材库。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串联,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写作的价值,更在于它能够赋予我们一种审视过去、展望未来的独特视角。正如李晓霞院长在《写作的起点:生命体验的笔触》中所深刻阐述的那样,通过回望个人成长的轨迹,找到了前行的明灯与动力。这不仅是她个人的心灵之旅,也是无数写作者共同的灵魂探索。
在书写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地深化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成功与挫折都化作了滋养我们前行的养料和力量源泉。我们将往昔的酸甜苦辣化作前行的勇气和智慧之光照亮未来的道路。
在一天的智慧碰撞与心灵启迪中,张文质老师与李晓霞院长携手并进引领着学员们深入写作的殿堂进行了一场场灵魂的对话与探索。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为学员们点亮了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写作与教育生活的紧密相连编织出了一首首动人的命运交响曲。这不仅是今日研讨会的深刻回响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课题和挑战。我们的回答和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写作在教育领域中绽放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如果我们把写作视为教育生活的灵魂伴侣,那么它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之如果我们把写作视为一种负担和累赘,那么它就很难在我们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正是观念引领行动,认知塑造实践的生动写照和体现。
在现场分享环节,教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写作与教育生活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大家认为:写作如同一位忠诚的时光守护者,细心地记录着教育的每一个瞬间和片段;写作也像一股甘甜的清泉滋润着我们的职业之树,让我们的幸福感在字里行间悄然生长;写作还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让我们在书写中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和力量源泉。
这份对写作的热爱与坚守,正是“爱写班”学员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汇聚在湘师书院的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共同绘制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写作蓝图。
7月31日主题:写好一篇文章的奥秘。李淳老师作了《抟土成器:乡村教师怎样写作》的主题讲座,张文质老师作了《从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写起》的主题讲座。还有小组论坛、闪电演讲和写作沙龙。
李淳老师以其独到的视角,分享了《抟土成器:乡村教师怎样写作》。李老师作为《师道》杂志的资深编辑,深刻剖析了乡村教师在教育写作领域的独特路径,围绕“从所立者—乡土、所精者—课堂、所忘者—学生、所澄者—文心”四大支柱,巧妙构建了五组对比词:离与归的交织、疾与缓的转换、土气与贵气的融合、少与多的累积、坯与器的蜕变。
写作,归根结底,是教育事业的忠诚仆役,其宗旨直指孩子的福祉,这是每位教师心中不可动摇的坐标原点。在此旅途中,意外的果实亦可能悄然挂满枝头,作为写作旅程中的额外奖赏。
我们鼓励过程性思维的闪光,倡导在亲身体验的沃土上培育出深刻的结论之花。教育,是一场心灵与心灵的交响乐章,师生间、生生间、生师间,在对话、沟通与交流的海洋中,编织着一张错综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互动之网。课堂,这个智慧的熔炉,时常迸发出灵感的火花,生成未曾预设的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波澜,成为笔下细腻描绘的珍贵素材,生动展现了师生共赴心路历程的壮丽图景。
乡村教师,坐拥得天独厚的资源——乡土的滋养、课堂的深耕、学生的纯真、文心的纯净。春日插秧、秋收稻香,这些质朴的场景,不仅是农耕课程的生动实践,更是引领学生领悟生命韵律的生动课堂。
张文质老师以《从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写起》为题,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写作与表达的精髓,及其在教育领域与思考层面的深远影响。
张老师强调了言为心声的重要性,指出我们在日常表达中往往忽略了语言的深度和节奏。他提倡慢下来,让语言与思考同步,这不仅是对语言的尊重,也是对听者和自己的尊重。在教育领域,张老师提醒我们,教学不应沦为表演,而应是深度的交流和思考的碰撞。无论是教学还是日常交流,我们都应该追求有深度、有层次的表达。
张老师提到了写作中的"刻意为之",强调了反复打磨和修改的重要性。他指出,好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思考和修改,逐渐从刻意变为随意。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创作,都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断追求完美。
张老师提出了"想啊,想啊"的观点,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思考、多探索。他认为,一个人能够写好一个句子,才有可能写好一篇文章。无论是写作还是解决问题,都应该从基础做起,逐步构建。
张老师从"张三点"到"张三问"的转变,展示了他对于结构研究的深入思考。他鼓励我们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这种不断探索、不断提问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为教师,我们的主战场是那一方小小的讲台,它承载着课堂的组织、设计的智慧、效果的评估与管理的艺术。在这片专属的“一亩三分地”上,我们需以全知之眼观察学生,以匠心独运之手雕琢课堂,始终将学生的成长置于心间最柔软的位置。
文化的底蕴、素养的积淀,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唯有如此,我们方能成为德才兼备、思想深邃、见地独到的引路人,以文化之光,照亮学生的前行之路。
教育叙事,是教师笔下最易流淌的清泉。它源自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通过精心的提炼与升华,可转化为理论的结晶,论文的瑰宝。正如古人所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教育叙事的积累,正是我们攀登写作高峰的坚实基石。
8月1日,王大庆《一日工作中的写作主题——班主任教育手》;陈志红《从“凌乱”到主题——三年出版两本书的秘密》;陈秀玉《1200天,乡村教师写作共同体的神奇力量》;蓝淑荣《儿童观察为我打开了写作出版的那扇门》;张文质《出版自己的教育著作为什么这么重要》;李晓霞《教师出版教育专著的实战指导》。
大庆老师,一位知性优雅的女性,以她那细腻的日常教育手记,精心编织出《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星星》这部力作。在她的温柔叙述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作为一线教师,对教育教学日常细节的即时捕捉与记录,是何等重要,而这背后,离不开对生活与教育细微之处的高度敏感与洞察。对周遭人事物的敏锐感知,实则是我们能否深切关注教育教学细节的关键所在,进而也深刻影响着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
从大庆老师的身上,我们最应汲取的养分,便是如何重新激活并锐化那或许已稍显迟钝的敏感之心。
陈志红老师,三年出版两本书的辉煌成就,为所有学员生动诠释了主题化写作的力量与价值。才华横溢的志红老师,自能轻车熟路地步入主题化写作的殿堂。而对于多数写作者而言,则需历经散漫书写的磨砺,方能水到渠成地迈入这一境界。对普通老师来说,需要先写起来,主题兴许就会在笔下渐渐浮现。
陈志红老师的“坚守微小的自由”理念,深深触动了我们。她坚信,通过微小的行动、命题与变革,足以撬动巨大的改变。这不仅是她的信念,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实践的真理。
陈秀玉老师,教育行走中备受尊崇的小尘老师,她发起的“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活动,已陪伴我们走过四期1200个日日夜夜。在她的引领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坚持每日书写500字教育随笔,每月一篇2000字以上主题文,保持书写的状态,又推动了阅读。如今,随着《一粒尘土也有她的光芒》的即将问世,小尘老师的影响力也如她的名字般,虽微小却光芒四射。她来自乡村学校,却以笔为剑,书写出了自己的传奇。文质老师所言极是:我们或许记不住她所在的学校,但小尘老师的名字,却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这,就是写作赋予她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蓝淑荣老师,深圳幼教界的璀璨明星,其早年的著作便已享誉业界。在第九届教育行走晚会上,她那专业干练的主持风采,更是令人难忘。表情、动作、声调,无不彰显其深厚功底。而在此之前,蓝老师在幼教领域的卓越成就早已声名远播。
此次蓝老师的分享主题《儿童观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分享了她几个阶段,对儿童的不同观察视角,让我们见证了她在文质老师生命化教育理念影响下的华丽蜕变。蓝老师在幼教领域的卓越成就,是她不懈努力、用心耕耘与坚持不懈的最好证明。
文质老师倾囊相授,将他三十余年教育写作生涯中提炼出的六大精髓——倾听者、笔调、问到底、掉书袋、漫游者与架构师,逐一详尽剖析。这不仅为我们教育写作的深化与精准化点亮了明灯,更为我们每一位学友铺设了一条值得长久沉浸、细细品味的思索之路。这六个关键词,犹如六把钥匙,引领我们开启教育写作的无限可能,值得每位同仁倾注时光,深思熟虑。
李晓霞院长以《教师出版教育专著的实战导航》为题,巧妙地借由现场教师们心中的疑惑作为导航灯塔,引领我们踏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她的分享,犹如繁星点缀的夜空,既深邃又璀璨,内容之广博,见解之深刻,让我们每个人都满载而归。
晓霞院长的讲述,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个人专著的出版并非海市蜃楼般的虚幻,而是有着一条明确可行的路径等待我们去探索;原来,一线教师们的智慧与汗水,能够跨越学科的疆界,汇聚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创造力洪流,共同照亮教育的未来;原来,成为一本书的作者,对于每一个怀揣梦想的教师而言,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不懈努力触手可及的现实。
她的分享,不仅为我们揭开了出版领域的神秘面纱,更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穿透了我们心中的迷雾,让我们看到了出版梦想的璀璨曙光。这份光芒,不仅照亮了我们的前行之路,更在我们心中种下了坚定与勇气的种子,激励着我们勇敢地迈出追求梦想的步伐。
带着这份信心与憧憬,大家进入小组论坛,畅谈自己的写作出版规划。大家精心撰写新书发布会邀请函,以满怀敬意之情,呈献给张文质老师。这不仅仅是一份郑重的承诺,它蕴含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挑战,同时也是一股激励人心的力量,推动着大家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