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更新很快的时代,我们普遍都有一种焦虑感。可是很多人在参加培训课程之后,反而有点困惑了,学了很多东西,可没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没多久这些知识又容易遗忘。
有没有一种课程是教你如何去学习的呢?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曾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这本书主要从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等四个方面,讲述关于学习的方法。
全书围绕了“临界知识”展开,强调底层规律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思维,总结了不少干货型的学习方法,但对于哪些才算是临界知识,以及如何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缺少进一步具体的展开,以及可操作性应用。
纵观全书对于学习的方法和方向,作者自身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以此为重点展开:
一、你为什么要进行学习?
学习和努力的目的在于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
什么才算是知识呢?
在作者看来,只有能够改变自身行动的信息才算是知识。比如一本好书,如果我们不去阅读,那么它只是一些数据;当我们阅读之后,它就成了信息,当它改进了我们思考或做事的方法,这个信息就成了知识。
如何评价学习是否有效?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和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比如你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但是当你阅读的时候,你的阅读方式并没有发生改变,那么你的这种学习是无效的。
比如你学习时间管理,知道怎么制作年度计划,但没有把个人管理应用到自己身上,去改变自己的行动,那么这种学习是无效的。
当我们参加了某个课程或者读了一本书,就应该问问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思考学了之后如何结合生活经验,去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动。
另外,在作者看来,我们一生需要学习三个级别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公共基础课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专业必修课是我们所掌握的专业能力,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通用必修课是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二、发现临界知识
很多看似复杂的知识和道理,往往可以通过基本的模型和框架统一安排。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新名词“临界知识”,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是对事物背后底层规律的总结。
其实“临界知识”就是我们所说的跨学科知识,比如“复变效应”、“黄金思维圈”、“二八法则”等具有普遍适用性底层规律,这一点可以追溯到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通过临界知识的认知,去寻找真实的因果关系,能够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
如何发现“临界知识”呢?作者告诉我们,可以试着寻找那些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知识,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从感兴趣领域入手,学习学科重要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比如心理学上的“条件反射原理”,可追溯到经典的“巴普洛夫的狗”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前开红灯响铃,一段时间后,铃声响或红灯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另外可再延伸到“望梅止渴”的生活案例。
举个例子,有位小伙伴怕狗,那是因为他在狗和害怕之间形成了条件反射。可能他曾对狗有种不好的经历,所以他在狗和害怕之间建立了联系,一看到狗就想到害怕。如果要让他见到狗不害怕,就要断开狗和害怕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引导他和一些温和的狗接触,让他对于狗的印象建立新的联系,同时也要学会如何甄别不同狗的性情以及如何应对。
三、提升学习能力的3个方法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01、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反思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也能检查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向外求不如向内求。想提升自己,我们越是订阅公众号、买畅销书、参加付费课程,反而越少关注自己本身,变得更加焦虑。
选择自我反思,可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在每天快结束的时候,回顾一天经历的事情,我有什么事情没处理好?为什么?如何做才能更好一点……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比如比较重要的事发生后,当然应该反思,决定你在关键时刻表现的,却可能是某个小事的积累——临场的发挥、沟通的技巧、心态的调整。因此,想要在关键时刻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应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细节的反思来改进提升自己。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每天的生活都会发生很多事情,而这些素材都是隐藏着启发的案例,关键是我们必须有能力解读。当我们学到了某个知识点,要试着联系自身经验,利用生活案例进行理解和融合。
(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反思日记,是一个帮助我们主动对行为影响进行反馈的工具,能够促成我们行为的改变和认知的升级。
人坚持做一件事情,一定是从中受益的。日本的佐藤传因多年写晨间日记而从普通职场人实现了人生颠覆,而曾国藩的成就也得益于他多年的反思日记。
02、分享: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也即教别人的过程是最好的学习过程。
为什么教别人能够促进学习呢?因为为了给别人讲清楚,我们就会逼着自己主动探索问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融合。其次,“教”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最后,在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能够让自己意识到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和忽略的环节,从而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
分享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比如,参加读书活动分享阅读心得,在简书撰写读书笔记文章,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发表阅读感受……都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分享得越多,学习的次数也就越多。
03、刻意练习
美国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刻意有目的地持续训练,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得超凡。
为什么很多家庭主妇多年做饭,却无法把做饭这项技能修炼得炉火纯青呢?关键在于是不是主动练习,有没有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做饭的技能细节都掌握。
刻意练习可以改变大脑的思考过程,遇到事情我们要有意识地,应用深层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认知能力。
比如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刻意练习“黄金圈法则”进行思考。
“黄金圈法则”是著名营销顾问西蒙斯·涅克提出的,“黄金圈法则”,即“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其核心观点是人的所有思考都是从为什么开始,它可以用来解释任何主题的思考框架,便于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质。
举个例子,你打算写一本书,利用“黄金圈法则”的思考框架就是:你为什么要写一本书?写书的具体流程是什么?写一本书需要做什么?
如果你认真阅读本文到这里的话,你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也是参照“黄金圈法则”,围绕“从为什么学习”出发,接着“如何发现临界知识”,最后是“做什么可以提升学习能力”。
小结
1、“临界知识”,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是对事物背后底层规律的总结。
2、评价学习是否有效,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和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3、提升学习能力的3个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