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6
第二十五章(2)
如果说索拉博很安静是错误的。安静是祥和,是平静,是降下生命音量的旋钮。
沉默是把那个按钮关掉,把它旋下,全部换掉。索拉博的沉默既不是来自洞明世事之后的泰然自若,也并非由于他选择了默默不语来秉持自己的信念和表达抗议,而是对生活曾有过的黑暗忍气吞声地照单全收。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对阿米尔,法里德对阿米尔,阿米尔对索拉博。
在这本书中,我敬佩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同时,我也羡慕着阿米尔。他的生活,有父亲给他带来的身份、地位、财富,有阿里对他的绝对忠诚,有拉辛汗对他朋友般的理解,更有哈桑对他“千千万万遍”的承诺。
然而,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人能够找到那个愿意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呢?我想,应该很少吧。在这个社会,没有人会多么看中承诺,随便许诺,也随便把承诺网在理自己随口而出的一句话里,有时候对说话人,只是你随口的一句话,但是,你却不知道,那一句你随口而出的话,承载了听话人多少期望,多少快乐,却都湮没在你的随便许诺中。
哈桑对阿米尔,永远都是说的少,从不要求,一直都只是用实际行动去表现,去为了自己的承诺而努力。
在这本书中,我敬佩哈桑,他就好像是世间美好纯粹,真诚的代表,尽管他兔唇,他是别人眼里的“哈扎拉男孩“,但是,他的身上体现出来的光芒,就像是这个社会人人都想要追求却又追不到的。他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很近很近,又很远很远。
对于阿米尔,我始终抱着一种对他的理解去看这本书,然而,我想,我终究是错了。他的行为,真的他超乎我的理解了。我发现,我似乎并不能再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
年少时,他会给哈桑念故事,趁哈桑不识字而随意歪曲故事的真实内容。正如书中说的,识字了的哈桑在后来再看到那些故事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呢?是伤心?还是怨恨?我想应该是伤心多一些吧。对于阿米尔这样的行为,我是不喜的。你可以当他是小孩子的玩笑调皮,可是,在对他如此真诚的哈桑面前,他怎能总是去欺骗哈桑。在阿米尔看来,父亲有时候对哈桑很好,很多时候他不希望哈桑和他还有父亲待在一起,甚至在去玩的时候撒谎哈桑不想去。这种行为,我是可以理解的,小孩子对于父母的爱,都是很敏感的,是不想有任何其他人来分享父母的爱的。可是就像阿塞夫说过的,阿米尔从来都没有把哈桑当成朋友过,他只会在没有人玩的时候才会和哈桑一起,一旦有了其他小孩,哈桑于他而言,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他从未说出过那一句“哈桑是我朋友”。从来都是哈桑说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1975年的冬天,发生的事情,我也很痛心,但是,或许很多时候,事实就是这样。我无法去指责阿米尔的行为。因为在我看来,那时的他也很小,也会害怕,力量也是不够的。我想,如果是我自己的话,或许也会这样子吧,不敢出来 。可是那时的哈桑,心里是怎么想的呢?特别是当他知道那个他愿意“千千万万遍”的阿米尔少爷就在旁边的时候。我想我无法理解哈桑内心的那种心情,那种心痛。对于后来阿米尔逼走哈桑,我想他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煎熬,他以为这会是一条解决方法,但是却不知道这是最差的一条路。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对于阿米尔的这些行为我能够理解。我以为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或许我都不会讨厌阿米尔,然而,就在快要结局的时候,我对于阿米尔的厌恶到了极点。我厌恶他在去救索拉博的时候想要退却,我讨厌他在踏入阿塞夫那幢大房子的时候告诉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离开自己的妻子几万千里。那一刻我是厌恶他的。不过好在他只是想想还没有付诸行动。幸运的是,他救出了索拉博。可是他既然已经答应了索拉博不再把他放到恤孤院,却又在最后放弃了,企图说服索拉博通过恤孤院的方式和他一起去美国。可是我想知道的是,他在这么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索拉博,一个几岁的小孩子的想法,一个失去了家人在战乱中受难的孩子的想法。当索拉博在祈求他不要再把他放到恤孤院的时候他依然企图说服索拉博同意进入恤孤院。那一刻我对他厌恶到了极点。说到底他终究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妻子,他宁愿选择违背对索拉博的承诺,也不想再巴基斯坦生活一年去换取另一个机会。
总之我是厌恶阿米尔的。
但,或许,这就是人性吧!
未完待续。。。。。。当我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又是怎么想的呢?这感想是如此的幼稚、浅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