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对教育类的书有过一段如饥似渴的研读。不过,所得远远小于预期。后来就不大看了。至多,在书城随便翻翻,果然也是意料之中的内容,并不能指导解决我育儿时遇到的问题。
直到几年前,带孩子在大润发玩,他看图画书,我便也去书架浏览,看到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本也是闲阅的心,打开来,一下子便被抓住了。立刻买回家,大力向亲友宣传。
迄今,这本书已读了数遍。
对于为人父母者而言,可遇而不可求地得到一本好的教育指导书,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现实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书,尹老师孩子遇到的问题,受教育的学校环境,太多太多的家长都遇到过。尹老师对问题的处理,可以给家长们很多的启示。
印象深刻的有几节:
关于阅读。
这是我感触最多的地方。
孩子上小学了,开始不断有人问:送孩子学什么了?学奥数了么?学作文了么?学……了么?我说:什么也没学。人家多少有些惊讶的目光。
考试后开家长会时,孩子老师请了几位家长谈谈自己的育儿体会,我也说了一点,就是关于阅读的问题。我以为这是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问题。尤其是如今电脑、手机都与孩子争夺书本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家长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阅读上去了,语文成绩不会上不去。阅读好了,语文会好,其实是阅读能够实现的最低目标,阅读的益处对于孩子的终身成长都是极为重要且影响深远的,而这个效果唯有经过漫长的十年左右的时光检验,才能明显体现出来。
可惜,太多的家长没有这样的耐心。从小学生开始,绝大多数孩子的常态是:学习很忙,没有时间来阅读闲书。所以家长急急忙忙地送孩子去学作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多少家长,在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不曾急功近利过?
关于自己的孩子谁来带。
正确的答案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自己带孩子,自己才能看清孩子的变化,才能向合格或优秀的家长这个目标成长。
家长成长了,孩子才有更多的机缘成长。
可惜,我身边随处可见的都是自己的孩子隔辈的老人带。曾经和几名同事谈过这个,一致认为,老人对孩子太溺爱,并且固执地不听人劝,当时座中每人都举出了自己的长辈惯宠自己孩子的实例。
年轻的父母压力大,实在忙不过来时,可以让家里的老人搭把手。但是,陪自己的孩子成长,还要自己亲自来做才好。
关于打孩子的问题。
我们几位孩子家长也数回议论过这个,因为我们都曾经有过多次“野蛮”的行径。因为孩子各有不同,就象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每个孩子的不同决定了没有一概而论的教育方法。以我们几家的孩子为例,打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对于有的孩子确实有效,对于有的孩子就没有效果。
在这上面,我是走过许多弯路的,对我的犟孩子而言,实践证明,打是没有用的。实践还证明,许多时候,我打孩子时,不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N名同事还有同学都在事后承认,犯过我这样的错误。这个错误还有着自动放大的功能,一旦动手打了孩子,一段时间内,孩子再犯错误时,不管大小,父母将会不由自主地很容易地又伸出手去。
所以我想,不管打是不是有效果的手段,父母还是尽量要少打孩子。
孩子是这样一个孩子,一定有一些能够与他对应的教育方法,耐下心来,仔细找找。这个算是我的自勉吧。
关于儿童多动症。
本来我对这个名词知之甚少,不会多于百度百科的内容。但是家里面有个淘孩子,小外甥活泼爱动,几乎是一刻不闲地又玩又蹦,上课又很容易溜号,一度让家里人都对他有些怀疑。我带他去南京儿童医院检查那天,这种怀疑达到顶峰。
那一天下午,在医院走廊上,孩子抓破了我的胳膊,又喊又叫,其他做相类似检查的侯诊的家长们,有的说这孩子该打一顿,有的说这孩子可能是有毛病。轮到我们了,一位老专家看了看我们做的检查单子,又问了我几个问题,告诉我,“孩子什么毛病也没有,小孩子哪有不蹦蹦跳跳吵吵闹闹的。”此时,据我们早起出门已经接近一天,我满心喜悦又略有疑虑地和孩子回了家。
孩子没毛病,全家都很高兴。
后来,就看到了这本书,看了《“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这节,有醍醐灌顶如梦初醒之感。
原来孩子好好的,是家长带着有色的眼睛去看孩子。
孩子生活在北方,夏天再热,也不是南方的那种闷得让人喘不过气的热。在南京的那个夏天,两个在家团结友爱和平共处的孩子因为热打了好几次架,姥姥姥爷都有些不大相信他们在自己家里跟本不是这个样子。
我们也从未有过排在那么密集的人群里做检查的经历。一大早就出门,一直排到下午近三点钟才终于进了诊室见到挂号的专家,之前除了做一个仪器检查和一个问卷外,全部都是在走廊里等待。大人又困又乏,强自忍耐,孩子才上一年级,哪有大人的耐性,自然要窜来跑去,又屡被大人喝止。中午匆匆到外面吃一口面条,说实话,味道真是很一般,孩子也不爱吃,勉强吃了几块我从家里带来的小零食。平常孩子饭量还是不错的,显然,这一日的折腾他没了胃口。到了下午一点多以后,疲惫不堪的孩子终于失掉的耐性,不肯等了,要回家。我自然不能同意,孩子没有力量违抗我的决定,心里的憋屈终于爆发。看见我们起了冲突,候诊的家长过来几人,批评孩子,孩子看见我的胳膊被掐破了,也老实了。
我当时就想,孩子怕是真的有点毛病吧。终于轮到我们了。
结果,一切正常。大夫说,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现象。成绩没问题就没什么事,不要胡思乱想。
检查完了,离开医院,孩子有说有笑,很乖很亲密地与我一起往回走。
回头再想,孩子不过是想要点自由,却被逼着在那样一个无趣的地方呆了整整一天,(医院环境和秩序都是不错的,如果这一项也不好,孩子是不是会闹得更早?)若是不吵不闹,那怎么还能算是孩子?
小外甥至今也没多少老实气儿,舞枪弄棒的,是个小皮蛋。他下围棋、看地图时,却能安静地呆上一两个小时,不言不语,独自思考。一切都是一个小男孩的正常样子。
但曾经,家人还怀疑他有多动症。逼迫他去做不该做的检查。
家长的偏差,多么可怕。
除了好方法,我在尹老师的书里面还品味出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陪伴孩子成长,父母要舍得时间,要肯花心思和力气,千万不要偷懒。
如果人家的家长做到的自己做不到,就不能批评自己的孩子不如人。
好方法是方法,但不是捷径。再好的办法,也要家长和孩子一步一步地认真地走。
(201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