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勒德.胡塞尼。
也是《放风筝的人》的作者。
相比于《放风筝的人》,我也认为本书更加出色感人。
可能是我也一个喜欢爸爸的女孩子的原因,看到玛丽亚姆作为一名私生子,被别人瞧不起,看到他每周极度渴望的看到父亲、焦虑忐忑的等待父亲时,觉得她好可怜,我们从生下来就理所当然享有的父爱对于她来说是多么珍贵。也第一次重新认识私生子,我想我们应该给别人,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一份宽容。
她的父亲也非常喜欢她,但是当时为了名声,他把她关在门外一夜并让仆人谎称自己不在家,当小女孩看到在窗户边一闪而过的父亲时她是多么难以置信,当他回家发现母亲真的因为要失去她而自杀时的绝望让我难过到落泪。
后来她父亲为了面子把才15岁的她嫁给一个40多岁的老鞋匠,绝望之后,玛利亚姆跟随老男人拉希德,去了另一个地方生活,拉希德用男尊女卑的思想教育她待在家里,出门要穿布卡,不能见其他男人。
因为他给她买了一件布卡,她就感动不已,甚至爱他。他带她逛街,从不会介绍她,进店也只让她在外面等着,但该死的善良和命运让她竟然爱上了这个施暴者。
玛利亚姆一次次的流产,让她更加觉得是自己害死了自己的母亲,因而不配做母亲。拉希德娶亲本就是为了生一个儿子,所以玛利亚姆流产后,不仅不会去安慰她,反而是指责、家暴、侮辱。
看完本书第一部分之后,我躺在床上抑郁不已,难过的不行,为什么她这么可怜。是可笑的社会制度,是尴尬的出生,是悲惨的命运。
我也认识一名伯母,也60多了吧,听说当年也是怀一次流一次,但是伯伯未嫌弃过她,二人后来俩领养了一个孩子,有了孙子,也是他们两个人带着的。我上初中时上学路过,常碰到这个伯母,她总是慈爱的让小侄女叫我姑姑,说让她以后像我一样好好学习。
世事难料,这个宝宝突发疾病送治不及时而走了。想着自己曾经还吃她的满月酒,还抱过的小朋友就这么永远走了,有些难受。我一个外人尚且如此,何况伯母本人呢,一个又一个未出世就流掉的孩子,外人的冷眼,现在又是亲手养大的小孙孙,怎么能不难受。后来儿媳一走了之,没几年,还不算上年纪的伯母就病逝了。也是现在才慢慢体会到伯母的绝望
想一想,这个世界好像有的时候真的不公平,苦难总是眷顾那些可怜的人。而作为生而带着母性的女人,生活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她们似乎要吞下这世间更多地苦难。
后来美丽的莱拉,因为拉希德的谎言和肚中的孩子委身跟了拉希德——这个无能的只会殴打女人的人。有了莱拉的拉希德变本加厉的侮辱和嘲笑玛利亚姆私人子的身份、未受过教育的无知,还告诉莱拉有什么事吩咐她做就行,把她当做仆人就行。
可怜的玛利亚姆,因为这个莱拉的美丽,因为自己不能生育,因为自己日夜照顾的孩子竟然成为了自己的情敌,因为丈夫的无情而仇视莱拉偶尔也会找茬,但善良的她很快喜欢上莱拉的孩子、也被莱拉的善良打动。
二人准备带着没多大的孩子一起逃跑,但是可笑的社会制度,可笑的警察不去管大街上抢劫犯、杀人犯、强奸犯,反而因为他们在没有男人的带着的情况下出行认定他们的犯罪,甚至还有什么妇女离家出走罪。
因为小儿子的无知和对父亲的崇拜,他向父亲告密妈妈见了陌生的男人。暴怒的莱拉差点被丈夫打死,拉希德紧紧地掐着莱拉的脖子,危急关头,玛丽亚姆,违背了她根深蒂固的三从四德道德、以夫为天的准则,为了莱拉,为了莱拉的女儿,她拿起铁锹砸向男人。
她救了所有人,但是为了良心,她要赎罪,甘愿留下来接受审判。
可笑的阿富汗法律、制度,法官不能信一个女人的话,或者就算信了也不能接受妻子打死丈夫这样的荒唐,他们不能忍受男权被挑衅,就这样,可怜的玛利亚姆被判处死刑,结束了悲惨的一生。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有些暴躁。所以阿富汗的女人们就活该在家里被丈夫殴打致死吗。
读到最后,还好,世界上总是有善良,玛利亚姆也曾拥有父亲的爱和晚来的忏悔,也曾有一个还不错的童年。她当作女儿看待的莱拉,始终不曾忘记她,每天都在想念和感谢着她。还好,她也曾感受过爱、善良和光明。
一本好书,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总是这样轻易让读者情感起伏,不是那种普通虐文小说带来的流泪,而是长久的震撼、难以释怀。
最近几天都不想碰同类型的书,感觉是对这本书的背叛。
也感谢作者让我们了解到阿富汗、阿富汗的生活、阿富汗的女人。希望这次塔利班的接手,能让阿富汗的女人摘掉布卡,自由自在的走在大街上、平等的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