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徐志摩有过两段婚姻,一个是张幼仪,一个是陆小曼。
张幼仪是传统女性的代表,他们俩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结成的伴侣,徐志摩心中充满排斥,在国外留学期间和张幼仪协议离婚。
而陆小曼则是自由的新式女性代表,她天真、烂漫、敢爱敢恨,是徐志摩在对如“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求而不得后,遇到的慰藉与冲动,他在陆小曼身上看到了爱,找到了灵感,便非她不娶。
世人皆骂陆小曼,说她是祸水,害惨了徐志摩,但是在看了《一半是绚烂,一半是素雅:陆小曼传》一书后,才发现,情之一事哪里说得那么清楚,是对是错,即便双方当事人都有各自的角度审夺,外人又如何能够以上帝视角评说。
01 一代名媛养成记
作为民国时期的千金小姐、世家名媛,陆小曼可谓是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她父亲陆定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中过举人,去过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曾加入孙中山同盟会,是国民党,还担任过财政部司长和副所长。母亲吴曼华也是一代名门闺秀,会古文、善丹青。
陆小曼作为家中独女,自然集万般宠爱于一身,而这种宠爱,也包括了父母对她教养的煞费苦心。她7岁时便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女中,15岁那年去了法国教会学校圣心学堂读书。
优渥的家庭环境,良好的教育背景,让她才华横溢,光芒闪耀,“擅长绘画,精通英、法两国语言,能朗诵,会演戏,还能写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弹得一手流利的钢琴”。
作家郁达夫曾评价她说:“陆小曼是一位震动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著名画家刘海粟也认为她才情斐然:“她的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的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写文章,蕴藉婉约,很美,又无雕凿之气。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原本的传统。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她爱读书,英、法原文版的小说,她读得很多。”
此外,陆家作为名门望族,来往的都是达官贵人、军政要员,陆小曼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耳濡目染,也养成了落落大方的仪态和笃定自信的气质。
她为中国外交第一人顾维钧做助手时,还不满18岁,彼时就能够轻松自如地周旋于各种场合,接待外宾、担任翻译、参加舞会,举止得当,进退自如。
可以说,陆小曼被称之为“民国第一名媛”当之无愧。
02 遇到真爱,才会痴狂
然而,这样一个集美貌与才情于一身的绝世名媛,前半生顺遂,后半生却栽在了“爱”这一字上。
陆小曼结过两次婚,19岁那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与王庚结婚。她对他并没有产生爱情,只是觉得到了年纪,可以结婚便结婚了。
王庚是陆小曼父母看上的女婿,他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家庭,凭借努力读了清华,保送美国,进入名校,最后进入西点军校学军事,是一个军人。此外他还是梁启超的弟子,可以说是青年才俊,红极一时。
然而,陆小曼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她喜欢跳舞,王庚认为庸俗,她热衷交际,却被嫌弃肤浅,当然,王庚的沉默寡言,也让陆小曼觉得他不浪漫,他的节俭,在她看来是小气,越来越看不顺眼。
婚姻中的两个人犹如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没有爱情,只有一纸婚约。
在这种情况下,陆小曼通过好友胡适认识了徐志摩。
彼时徐志摩刚被林徽因拒绝,消沉抑郁,陆小曼在沉闷的婚姻中喘不过气,孤独寂寞。两个灵魂在一次义务演剧中,在一次次的对戏、排演下暗生情愫。
他们自觉真爱至上,坦坦荡荡,毫不顾忌他人的眼光,一时间八卦四起。
虽然徐志摩已离婚,但陆小曼是个有家有丈夫的女人,即便是在现在,这种价值观也是不被允许的。
舆论的压力,父母的逼迫,让这对相爱的人痛苦不已。为了两个家族的名声,陆小曼跟王庚去了哈尔滨,而徐志摩则应邀追随泰戈尔的脚步远赴重洋。
然而,空间的距离并没有减轻彼此的爱恋,他们互通情信,诉说衷肠。陆小曼忧思成疾,并到榻前,徐志摩心如刀绞,动身回国。
最终,陆小曼的父母被说动,而王庚也愿意对陆小曼放手,23岁的陆小曼嫁给了徐志摩。
为爱痴狂,用在徐志摩与陆小曼这两个人身上一点都不为过。书中摘录了很多二人的日记和书信,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对彼此的倾心,以及非卿不娶非卿不嫁的决心。
03 不懂珍惜,失去才知后悔
婚后的二人是甜蜜的,他们从北京搬到老家硖石,陆小曼陪着徐志摩过起了简衣素食的生活。虽然简朴,却不妨碍他们蜜里调油。
书中有个例子,陆小曼吃饭,吃到一半,说:“志摩,你喂我。”徐志摩便把剩下的饭菜喂到她嘴里;她饭吃罢,剩下的不肯再吃,又撒娇说:“你替我吃。”徐志摩便乖乖从命。
如此腻歪,徐家人都看不过去了。徐家人对于徐志摩抛弃张幼仪本身就有气,看到陆小曼这样的做派更是不待见。
于是,他们从硖石搬到上海。甜蜜的新婚没多久,陆小曼就恢复了天性,又开始了热热闹闹的交际生活,住洋房,打牌跳舞,会客见友,唱戏喝酒,还有为了减轻病痛抽起了鸦片。
徐志摩即便努力赚钱,却仍不能满足陆小曼巨大的开销,矛盾与指责接踵而来。生活就变了,他不再是贴心贴肺的知心爱人,她也不再是愿意为了他牺牲物质生活的贤妻。
一个在上海纸醉金迷,一个在北京工作赚钱,徐志摩常常坐飞机往返两地之间。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的邮政飞机在济南南郊撞山爆炸,机上三人无一生还,时间定格在了徐志摩的36岁。而此时,陆小曼也才29岁。
想当初他们结婚时有个约定,两个人一起写日记,徐志摩说:“将来等你我大家老了拿两本都去印出来送给朋友们看,也好让大家知道我们昨天是怎样的相爱,等到头发白了再拿出来看,一定是很有趣的。”谁知道结婚才5年便阴阳两隔。
陆小曼认为徐志摩是为了赴林徽因的约而死,但徐志摩的朋友们却将这个意外推到了陆小曼的身上,认为是她一直在上海,不肯跟徐志摩北上,才让志摩坐飞机在两地间疲于奔命,最终丧命的。
于是,陆小曼成了“罪人”。此后半生,她深居简出,都在“赎罪”。她收集徐志摩的日记、手稿 出版,潜心作画,人生慢慢回归平淡,重现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