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教师报》刊发一篇文章,题目是《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如何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编者按”说:“对一至六年级全套教科书的各项内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认知,是用好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前提。”
文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如何看待教科书选编的长课文、难课文;第二、为什么有教师认为课文长、偏难;第三、长课文、难课文该怎样教。读后很受启发,特别关注的是第三部分:长课文、难课文该怎么教。
陈先云指出:“教师用好统编教科书,上好语文课,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把教科书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在教学上可以采取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教学策略。”
文章从“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教学策略”谈起,我认为,看似在谈“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策略,实际指向了整个统编教材的阅读策略。用好统编版教材,需要建构阅读体系,实施策略阅读。就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而言,我们需要在教材与丛书之间建构阅读体系,在教材阅读策略中实施新的阅读策略。
有关教学方法(策略)的话题,过去,我们经常谈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部编版教材使用之后,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应该努力去研究、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尽管在此之前,本人也在努力探索、研究,看了此文,觉得该文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学习。文中的策略标题引用了文章作者的原标题,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现结合文章的标题及内容,谈自己一些关于策略的理解与思考。
策略一、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聚焦关键问题
“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聚焦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就是一个阅读策略的问题。“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一般从阅读与表达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每册有两个重点训练要素。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单元训练要素设计,教学目标明确。”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先看单元导语 再写教学设计》,谈到单元导语是纲,可以纲举目张。其中,阅读与表达训练要素就在单元导语中,那是单元教学目标;每一篇课文的课后思考题则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具体指标,那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是宽泛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只有把两个目标的关系搞清楚了,才能落实好具体化的语文要素。不然,就会犯上“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毛病。
有这样一个例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诺曼底号”遇难》是小说,教材是作为相对宽泛的叙事性作品编排的,从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来看,并没有要求阅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许多人一看是小说,就想到了小说许多方面,课堂上总想把自己知道的所有小说的特点及要求,一股脑儿告诉学生,于是,天花乱坠。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看看单元导语。实施相应的阅读策略。首先,明确语文要素。在教学时应将着力点放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品质,情节、环境等描写是可以适度渗透的,为感受人物品质服务。但不是主要的语文要素。
其次,处理好单元语文要素与课后思考题的关系。课后练习第二题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教学可以聚焦这一关键问题,分三个环节:一是结合哈尔威船长与船员的对话,感受船长的临危不惧、冷静果断;二是品读对话,体会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三是研讨交流,所有人都获救后,哈尔威船长却选择与“诺曼底号”轮船一起沉入海底,从船长的行为中明白了什么。哈威船长的行为主要聚焦在镇定地指挥大家撤离过程中他与乘客的不同表现,以及平静地与船一起沉入深渊。完成了课后第二题“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学习任务,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到此就够了。”不要“荒了自己的田,种了别人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