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唐先生经常会表扬我和他父母相处方面有进步。很显然,他的感受力和适时肯定是成就我进步的一部分。当然,婆婆、媳妇和儿子三方都是很重要的,有一方做不好,都会不畅快。
我在想,一个女孩子嫁为人妇,在这个家族里如果不反思不进步,她就很难和家人相处好,家庭的各种琐事太容易让人成为怨妇了。
我是个情商和智商都很一般的人,我觉得我能做到的大部分人都能做到。
即使是唐先生比较满意我的表现,我也很清楚我们家的婆媳关系并不完美,两代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观念和做法,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小的分歧,但即使是跟自己的父母相处,不也是这样吗?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呀。
我想就我的经历分享几点经验:
一,不势利,不片面看待一些现象。首先确认一点:你嫁的是你先生这个人,而不是他这个家。
第一次去见公婆,他们用很热情的方式——放鞭炮来欢迎我这个未进门的儿媳妇,婆婆逢人便大声张罗着:“来呀来呀!吃糖糖儿啊!”曾经是农村大队妇联主任的婆婆,是个大嗓门儿,这典型的湖北孝感儿化音“糖糖儿”,你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她的那种开心、得意和自豪。虽然我们是同省同地区的人,可我们老家没有放鞭炮这种做法。我跟我妈讲了当时的情境,我妈说:“她当然高兴啊,找了这么好个儿媳妇。”这就是母亲,所有的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自己的孩子最配找一个最称心的伴侣。此处还想表达的是,我之所以被唐先生吸引,其实也因为我有他妈妈身上的那种开朗豪爽劲儿。
去唐先生家的第一餐饭,让我至今有点匪夷所思。说实话,那一餐的菜真的跟2016年春节上海姑娘去一个农村男朋友家的菜相和那个旧餐桌几乎差不多,就三个菜,只是餐桌肯定会干净很多,公婆很爱干净。不过农村的灯泡光线都很暗,也看不太清楚。当时我的心里一沉,我也在农村长到十三岁,无论是谁来家里做客,我妈都会做一大桌子菜。可这是准媳妇儿第一次上门儿啊,不该是这样的待遇啊!
还好,我这个人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会让自己太难受,我立马转换思维:唐先生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他没有打电话告诉父母我们到家的具体时间,他不想让父母过分刻意准备,他不注重形式,他知道我不是势利之人。再说农村买菜不方便,晚餐的菜,没集市可买,没冰箱也不方便保存(那时还没冰箱)。这么想着我也就自己消化了,唐家人也都不知道。
果然,那餐之后的每一餐都很丰盛,唐家人也有礼有节,相敬如宾。纳闷第一餐饭太过简单不是我嫌贫爱富,也不是挑吃挑喝,结婚后我都主张吃多少做多少,提倡少肉多菜,只是这些仪式感在最初可以代表重视和尊重。
一个小插曲,不用过早下结论。所有的父母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付出,何况是这样的关键时刻。对人对事多一分包容和理解,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二,知己知彼。了解才能懂得真正尊重。
婆婆心胸开朗大度,对她说什么她不容易往心里去,而公公则细致敏感,所以对待他们的方式要有区别。
婆婆头脑灵活,待人接物办事能力、领导能力都很强,她擅长抓大方向,是家里做主的人。她喜欢表达,也擅长表达,所以一有机会我会跟她聊天沟通,我这人头脑简单说话直来直去,可婆婆不是,跟她聊得气氛很好的时候,我会主动说出自己的这些缺点,承认自己的不足,婆婆就更不会计较了。
公公话少,除非是喝酒后兴奋话才变多。也许是因为婆婆的太能干,他特别自尊,所以他的情绪更需要人关注。看到婆婆大嗓门地吼他(他们早已习惯这种沟通方式),我会用开玩笑的语气对婆婆说:“妈,你温柔点嘛。”公公不动声色,但我知道他心里是开心的。婆婆也接受我这种提醒,在当下她会及时调整。
还有,我不会去问婆婆有没有同伴一起玩,但我会偶尔问下公公。再比如说,公公一个人在房间没有开灯,我会说“爸,您怎么不开灯?”如果是婆婆,我不用管。婆婆的开朗和神经大条我无需关注太多,她自己就能调整得很好。而不太有存在感的公公,我给一点适度的关心,他就能感受到一些被关注。
二,记住对方的好,给他贴一个好标签。
武志红的《巨婴国》妈宝男,我觉得结婚前我也算是一个妈宝女吧。真的,刚跟婆婆相处那会儿,我完全是一个孩子的状态。本身唐先生在家排行最小,我又比他小5岁,唐家老大比他大12岁,他们又都特别爱照顾人,很自然的,我感觉他们都把我当成一个孩子。再者,我妈妈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她对我们更多的是原始的爱,技巧性比较少,因此与人相处的技巧我基本没有。刚开始,我明显感觉婆婆的不适应,但她在忍耐。
有一次下班回家,我跟婆婆讲了一件事儿:新学期学校离职了很多老师,下班后领导组织我们开班主任扩大会议,有个跟我一样直来直去的同事提了意见,结果领导很生气。同事直接对领导说,你又要我们提意见,提了意见你又生气!领导顿时变脸,拂袖而去,会议不欢而散。跟我同路回家的同事去劝领导不要生气了,不要跟那同事一般见识。
我只是跟婆婆陈述这件事,没想到婆婆说:“有些人是这样的,他会用这种方式去笼络领导。”我看到婆婆都不认同,我直接给婆婆贴了一个标签——人品确实好。很自然的,我又对她多了一份信任和尊敬。
所有的这些好现象,婆家人对我的包容,我都会跟娘家人说,我想让娘家人知道我婆家人的好,一方面让父母对我放心,一方面,在遇到问题时,我的娘家人更容易客观正确给我建议。
三,适时真诚表达赞美。
2015年暑假,我特地带橙子回家看爷爷奶奶。家里做了新房子,公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说,做橙子和侄女的房间窗户时,他嘱咐师傅一定要把两个窗户做一样大。虽是一件小小的事情,我确认了一条真理——正是因为唐家父母对孩子们的公平公正、不重男轻女态度,决定了他们兄弟姐妹间少有的团结和谐,相互体谅。
还是那次暑假,婆婆做饭我烧火,我用火钳烧了前一把火,就随手把火钳放到放柴火的那一边,婆婆赶紧制止说:“这样不行不行!一丁点儿火都会引起火灾!你要把火钳放到灰戳里(土灶门下面有几块砖围起来一个小空间,它将柴火和灶里的柴火烧后漏出的灰隔离)。”这时候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家的一场大火灾,想想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里都没有灰戳,至少这一点都做得不够警惕啊!再想想唐先生平时的谨慎,这都跟婆婆的教育不无关系啊!
四,用礼物表达心意。
平时我常常说话直来直去,多少会有点伤人。我比较注重生活中的仪式感,送礼物是其中的一种。无论对谁,我觉得都适用。
有一次听到婆婆说,好久都买不到热干面了,过了几天,我看到巷子有卖的,赶紧买了回家。礼物不在贵贱,小时候我父母常常说一句话“是个心意呀”。
前几天给婆婆买了一盒燕窝,她非常客气,说不用了,放在家里下次送给需要送的人当礼物吧。过了两天,她和公公回湖北,她把燕窝带回了老家,这证明她很喜欢,希望拿回老家和亲戚们分享。这一点她跟我很像,她也是一个很爱分享的人。
五,沟通要抓住时机。
“妈,您可以下去找爸一起散散步或找别的老年人聊聊天啥的。”
“不,我把碗洗了再说。”
“妈,是这样的,唐家人重情重义,这是很大的一个优点,但同时你们也有一点不好的就是牺牲精神太强了,对别人来说是很好,可对你们每个人自身是不好不公平的,那样没有自我。”
“我洗一下,没事的。”
“您下去转转吧,您的手刚才切菜都切到了,儿子洗下碗不是应该的吗?”我那时快要生二宝了,唐先生准备去洗碗,可是婆婆还想坚持自己洗。
我又说:“您都吃完了,您坐在这儿看着我吃饭,我也觉得不好意思。”
终于,她才决定放弃洗碗。
有人说,中国婆媳关系是中国难题,处不好,是正常的,处得好,那是神。十几年的婆媳相处中,我还是做得很不够,但一直在成长。仅一点点心得,分享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