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理论叫做比较优势,这个理论是全球化经济的最强力支撑。
在职场中,如果弄不懂这个理论,很可能就会陷入领导者误区。
有个升职悖论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必定会被提拔到不胜任的岗位。在原来的岗位干得好,于是被提拔到新的领导岗位,如果干得好,继续提拔,如果干不好,待在原地,甚至降级。
这个悖论是什么导致的呢?有的书上说,是能力总会不适应岗位,我认为这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可能是,这个人总有一天会失去动力,不再遵循比较优势。
职场上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呢?每当我想起比较优势,总会想起原来办公室里一个女同事,她最爱说的话是,明明你都会,还要让我做,我做的又慢,还老是返工,你明明能够很快做好……这,就是典型的不清楚比较优势。我肯定是都会,因为我原来就是干这个的,而且我现在岗位的工作,我不一定能够干得和之前一样好,但,我不能把她的工作做了,因为,公司更需要我做我的事情,即使暂时的,两件事完成的质量都不算高。
比较优势就是要分工明确,我做我的,你做你的,如果你做我的做得比我好,你就取代我,但是如果让我一个人去做两份活,这不叫分工,这叫打工。不但你得不到成长,我也无法成长。因为我做原来的工作,做的得心应手,心旷神怡,那么我自然就会喜欢做,可该我干的事,我却刻意的去回避,这只能是,你得实惠,我得安慰。这往往就是一个人升职之后,还是不肯放权,把下属的工作都做了的心理原因。这样还可以给自己找个心理安慰,不是我做不好我的工作,我的工作太多做不完。
但这样下去,一个人的职场之路,就在那一刻凝固了。
对于个人成长的选择,也是如此,要时刻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
不是要知道自己做什么比较好,而是要知道,自己做什么,最被需要。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里,讲过自己当老师和出书的经历,他总是从最被需要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最擅长来思考。利用二元分析法,可以得出下面的表格。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如果能在第一象限那是最好,最擅长的也最被需要,但这是太少数人能够达到的境界,如果我做不到这样,最起码也要做到即使不擅长,也一定要最被需要。不擅长可以学习进步,不被需要就只能被抛弃。
如此,才知道,比较的是什么?不是能力,而是对世界的嵌入程度,你和这个世界越契合,就越被需要,也就越能成功。
选定了方向,就要野蛮生长了。那么,在成长的路上,又该如何利用比较优势呢?
这时候,才真的应该比较能力了,这时要知道,相对于上一刻的自己,这一刻进步到哪里了,或者说,现在又多积累和更新了一些什么呢?
对于写作而言,文章的结构是否有了新的迭代,是否更新了一些新的理论,是否积攒了更多的事例,原有的事例是否延伸出了新的意义,这都是能够量化且必须要量化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成长,当然,我说的肯定不是写作的全部,但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加入比较这个环节。
在认知升级的路上,也是如此。有没有一些理论是之前没有接触的,新的理论是否更有效用,是否需要更替,有哪些理论和这个类似,它们的应用场景是否重合,如果是某个理论的进展,进展在哪里,又是如何研究发现的。如此这般,就是不停的比较,不停地更新,这样才算得上成长。
如果不这样一直存在比较之心,所谓的成长也不过就是,欺骗欺骗自己,满足一下虚荣,让焦虑延迟,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也不会存在任何的跃迁和正向黑天鹅。
常怀比较之心,常走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