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发现这本书,读的艰难,内心深处是排斥的,负能量太多,污言秽语也多,不禁疑窦丛生,这样的一本书为什么影响这么大,为什么会滑进名著的范围量?
继续读下去,似乎明白点道理了,这里的主人公就是当今的差生,让人头疼的“坏孩子”,他们挑战规则、纪律,逃学、抽烟、打架、谈恋爱,所有能渣的事情都沾边,做这些事时激情澎湃,挨处分时又可怜兮兮,无所适从,真可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是主人公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两天一夜的历程和心里矛盾,作者用笔细腻,刻画深刻,把孩子那种无奈,无力感表现的非常准确,同时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的淋漓尽致,笔触老辣,确实值得学习。
差生也想学好,也想得到表扬,肯定和赞成,但又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抵御外界的诱惑,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违心的继续滑落。
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
现在很多学校分层次教学,火箭班,实验班和普通班,普通班的学生就是这种生存状态,令人无奈又心疼。
这些学生彼此厌烦、轻视对方,又不得不报团维逃避处罚,比如抽烟时互相打掩护,打架斗殴后,统一口供,拒不承认错误等等。
同学们之间不再是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而是互相包庇,协同违纪,互相掩护,沆瀣一气。在应试教育的压力和青春叛逆的矛盾中,情感和心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扭曲。
曾经,俩孩子在教室玩耍,导致一方脚崴了,胫骨断了,不得不到医院治疗,因为怕肇事一方承担责任,受校方处罚,硬说自己下楼梯造成的,家长则愤怒而无奈。
他们也曾满怀梦想,却在在现实与理想的鸿沟中挣扎,逐渐的迷失自我、失去方向,以前的梦想烟消云散,人性也被逐渐磨灭。除了叛逆,好像无所适从,其实仔细想想,他们也许并不是反叛,而是恐惧。只好在自虐中寻找自尊,用叛逆来抱怨“愚蠢的应试教育”。
孩子成长中会有很多压力,这本书像教科书一样,剖析了差生的生活,心里活动,把简单、纯朴放在内心深处,不敢见人。用垃圾行为做为对抗世俗的武器,自暴自弃。
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就代表你挂了,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必然的,关键是怎么做,怎么与社会对接,得到内心的宁静,增强战胜困难的力量。
那些自以为是的张扬,那沸腾的荷尔蒙,那隐藏的黑暗和乖戾,那些吵得要死的音乐,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只是他们宣泄情绪的外在表现,在这些颓废的外表下有一颗颗脆弱的心灵。
本书通过深刻细致的剖析,像一面镜子,让所有的年轻人知道明确,自己行为和内心的巨大反差,深处唤醒差生内心像上的种子,产生寻找光明力量。
因此,作者想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帮助这些迷途的羔羊,走出困境,成就自己的人生。这可能就是本书成功的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