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回答一个被经常问到但又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你怎样看?
当你好久不见的老友正坐在你对面,或是你出差好久的老爸刚回来,你怎样“看”他们?
这样吗。
还是说像相机一样,咔嚓一下,记录下一个完整的瞬间,在这个瞬间包含了所有立体的、大的和琐碎的信息在一个平面里,像一张照片一样?
闭上眼回想一下。
如果这样的方式有点难以体会头部和眼部的细微动作,我们再这样设想一下━━━━
想象你在昏睡中忽然被抛入美国大峡谷。这时惊醒的你,发现:
然后,
你抬头,倒吸口气,发现自己身处在悬崖边上。
向下望去,是狭窄的河谷,河谷因许久未下的雨而显得萎靡不振,暴露出了碎石满地的河床。
草木的绿和这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橙红是这么巨大的反差,然后这时候━━━━
不,并不是试图写科幻小说的开篇,我想问:你注意到这段描述里有几个和方向有关的词?
能随着这些方向词转动的话,你会意识到这是我们再自然不过的观察方式:扭头、向上下左右不同位置看、调整眼睛对焦的远近,伴随着身体的转动。
综合起来,这才形成了我们眼中所“存在”的世界。
这样看来的时候,才会开始意识到,记忆中和老友/老爸会面的瞬间,或许更接近这组多镜头的样子吧━━━━
注意这一组多镜头拼贴当中对于手部、脸部的特写占较多幅吧?通过面部不同局部的四张,感受到一些拍摄者对于这位老友沉郁但逐渐舒缓下来的面部神情的刻画:
低垂的眼睛与直接的凝视、下沉的嘴角和微微上扬的嘴部肌肉;
因潜意识中的局促而握紧的双手逐渐变成左手扶膝右手握拳,再逐步放松成为侃侃而谈的积极手势。
最后是少量环境的刻画。
这组照片的拍摄者是霍克尼。是的,正是你心中一瞬间所想到的那位著名画家老头儿,不过,这组摄影作品是否令人些许困惑:这和他经典的《大水花》《Ipad 绘画:2011年东约克郡布里德灵顿春天的到来》观感也太不一样了吧???网上盛传的他狂热喜欢泡泳池画泳池的呀??
哟呵呵,留意他这几组超级代表作的年代━━━━
大水花:1967
现实版的霍克尼泳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Ipad 绘画:2011-2013
……
两个是半个多世纪以前了,一个是只持续了三年左右的“画家休闲项目”,所以,下次若再提及他,可以说说“别的”,毕竟“不要以固有眼光来看人尤其是艺术家”嘛。
话说回来,这组来自名为“JOINER”的系列。
J-
O
I
N
E
R
啥?😶
放在这个语境下joiner略有些难以用一个词来解释, 不过你可以理解为木作活当中用来连接不同部分的结构部件,以及做这些精细活的木匠。这个艺术项目的名字一语双关,既可以解释霍克尼作品的创作手法,同时似乎也有几分调侃自己的幽默。
中文里这个系列通常被翻译成“拼贴摄影”,其实多多少少有点丧失原意,因为拼贴多数情况下是平面➕平面的,不过霍克尼主观选择画面中物件的距离和大小,经由多视角构建的复合图像出现的空间错位、偏移和重叠,形成的是新观看视角,形成“对文艺复兴以来的单点视角的全面攻击(panoramic assault)”; 每一张照片都很近距离的拍摄,维持了人眼观赏所能表达的细腻程度,合起来又构成了大的画面,和我们现实世界当中的透视原理相悖。
学过或是正在学素描的你,想必秒懂透视原理吧,画过多少个自带灭点消失点的方盒子了嗯?🙃
这个系列多多少少令我们看到立体主义思潮的微弱影响:运动中的形态变化和多角度的视觉呈现。不过其中也因为霍克尼的拼贴方式,而带有了时间的流逝性(注意手部动作的变化),利用了时间的新维度从而产生了一种叙事。
“这类作品需要花时间看,”大卫·霍克尼这样总结他的照片拼贴作品,“你可以花很长时间看,他们邀请你进行那种观看。但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这类作品与我们真正所看到的东西更接近,也就是说,不是一下子看见了全部,而是在分别的、不相关联的几瞥中,不断建构起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
(噫,这句话令人触类旁通的想到些别的,在后面我会解释的)
1986年4月11 至 18日,创作了这系列著名的Pearblossom Hwy之后,霍克尼暂时“中止”了对摄影的解构尝试,回到了绘画。
对任何涉及图像制作的技术都感兴趣的他,不论是摄影的霍克尼,ipad 绘画的霍克尼,他的内核都是手持细长笔刷的画家。 极其细腻且美的视觉感受,在他的画中一张比一张精妙。 有评论家说:“极其、甚至有点过分的视网膜般的视觉化处理”。
丙烯如何薄到可以渗入到画布的纤维中从而模拟出来蓝色半透明的水光、一笔笔奶油质感的浅灰如何能够刚刚好轻柔的触到起伏不平的底层油料上从而表达出一种高级的烟丝质地的地毯…… 这些是霍克尼所钟爱的。
不同于同时代的细节控卢西安弗洛伊德,这些细节把控,总是被霍克尼纳入到了清甜的色调中,最终完成了他的视觉叙事。
不过,你或许留意到了,我所选的几张都非他所最擅长的风景,而是他涉猎不太多的建筑空间。 因为我要开始讲我上面说到的“触类旁通”的那一点:
“不是一下子看见了全部,而是在分别的、不相关联的几瞥中不断建构……”
不是很像我们在看……嗯山水长卷时的感受吗?👀
卷轴一点点被打开,我们先看到了图名,提拔,一点背景信息和很多印章,然后才管中窥豹般的可以看到图卷中种种细节,开始构建起对整幅风景的想象,直至全部打开,也需要调动起眼手心以及脚,来来回回的“过目”数遭,才真的观赏的完一幅长卷。
这和观赏西方风景画是很不同的经历。 长卷,像是人在景中,所以步移景异,你可以沿着其中的风景行走,目光也一直移动着,从画面上方的房屋到画面下方的湖岸;而西方绘画,更像是透过一扇窗来观景,华美的画框充当了窗,你却不得不思考自己所站的位置,像是从一间房中向外望,你不是画面的一部分是身处风景之外的。
这是很不同的对待风景与自然的角度,颇有哲思。
另,看画需要细节。注意到他们的服饰没有呢?很明显能够看出是清朝人吧。 这幅《康熙南巡图》,主要作者是王翚。
➕(加号表示需要增添内容)这里补介绍一些山水画知识、这幅画的信息。
是偶然也是必然,霍克尼所推崇的“多视角的复合图像”,和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很有类比性。
再说回到被搁置了许久的美国大峡谷。 身处其中的你,怎样了呢??
来,看看与你想象中的全貌一致与否吧━━━━
虽然在1982年霍克尼拍摄了极多大峡谷的照片,试图“拍出那不可被拍摄的,也就是说━━━━空间”,但最终成功的体现方式却是回到了绘画。 60件等大的画布,最终组合成了巨量尺幅的作品,你会发现这样“宏伟且因宏伟而缺失了的对尺度、距离、景深的感知”在他的画中以多角度的画面组织而实现了。他的拍摄手法在绘画中也同样适用。
他说:“伦勃朗花费好几个小时望着自己、端详自己的脸,并把所有这些时间放进你将要观看的那幅画中。一张照片则恰恰相反,它是一秒钟的一小部分;如果你看了四秒钟,你就看得比照相机多得多。”
那么你呢,你花了多久看峡谷,看风景?或是打开长卷,身处景中?
希冀这双眼得以来发现灵感;如实地去观察、去看,实现艺术创作者最基本的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