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了薛雯丽的作文,有些激动。我只想说一些对那些初中语文老师的敬意。
酒中考了很多好学生。酒中是重点中学,享有优先招优生的特权。这是我们的幸运,又是莫大的责任——给你一挑子黄金让你赶路,当然金晃晃的,很耀眼; 可也重腾腾的,腿肚子抽筋。当下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担心,全社会要孩子上金榜,学校要教学成绩。于是优选,再优选。事情弄成这样,好像谁也没办法。
不过我老在想,要是孩子们上大学了,清华啦北大啦,我们高中很光荣了,这样的时候,弄个榜还有啥的宣传栏,符合中国的金榜文化,符合家长一番苦心没有白费的光荣,符合重点中学辉煌的战绩要求。可也正是这样的时候,应该多想想,一个学习习惯良好,品行端方,文雅认真的孩子,他能长成今天这个俊秀的书生模样,多少人为他付出了努力啊。甚至,他幼儿园的那个滑滑梯,他小学操场那个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厕所,他上八年级时,学校操场边的那排顶着蓝天的白杨 ,都是有贡献的。何况很多很多他的一本作业上,在他参加的一个语文活动中,在他的一个小练笔旁认真的评语上付出努力的人们。
我的学生王倩妮说,她上初二放暑假,班主任老师每隔一星期就要打电话问他妈妈王倩妮的作业进展。还有个女孩子说,永远忘不了初中的语文老师牵着她的手过马路的情景。
有天有个叫曹晨的学生加了我,她的语文老师知道了,立刻告诉我,这孩子上初中时的那种独特的领悟能力,这孩子的文笔,你要提醒这孩子注意的地方,说了好多好多。关切之情全在琐碎之中。
所以面对我们的金榜的时候,我想,如果,一个孩子的名字后边儿,至少至少能够缀上他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学校的名字,那该多么温馨啊。何况还有那些班主任和课任老师。金榜题名之所以在古代温暖了那么多寒门学子的心,就因为它是我们这个国度里,让类似欧阳修那个用烧焦的芦苇棒教孩子写字的母亲可以感到骄傲的一道彩虹。历史留下了欧阳修母亲的这个细节。我们的榜单呢?
闲话说完,今天来展示一个孩子的作文,以及我在课堂上与她的对话。
荆轲有所待
我的课堂投影——
荆轲有所待(要等待的人),欲与(之)俱(一起前往),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日以(之)尽矣(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消耗完了。日,作状语。以,介词,省略了宾语)。
课堂上,这两个环节刚结束,薛雯丽质疑:老师,我看有个资料上说,“日以尽矣”,那个“以”是通假字,通“已”,当成“已经”来翻译。意思是时间已经过完了。
真高兴,她能自己翻这些资料!真高兴,我跟他们上课时说:你们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丢丑。在霍老师面前丢个丑,很可爱。有少年居然就敢了。
我笑了:很好啊,只要这样讲得通。讲得通吗,同学们?
大家都表示赞同。
我问薛雯丽:我前面说过,荆轲被太子丹请来作刺客,太子丹整天用好吃好喝豪奢地伺候他(我还讲了那个剁了美人手臂献给荆轲的故事),为什么呀?
大家说:就是要他愿意卖命。
我:可是,当刺杀武器、献给秦王的礼物、副手这些准备工作都做了以后,太子但觉得该上路了,可荆轲依然在那里“留待”,他满意吗?
有同学说:他有些不满了。
我:对。他不知道荆轲要的不是秦舞阳这样的助手。所以太子有些焦燥了。在这样的情境下,如果把“以”翻译成“已经”,当然可以。可如果理解成“以”后面省略了宾语呢?就成了“以之”,“之”指代的正好是荆轲这样貌似无所事事的“留待”,这就展现了太子丹的不耐烦,不信任。你们觉得,哪一个翻译更符合情景呢?当一个词儿在语法上两种说法都能够翻译通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选择那个更适合情境的呢?毕竟这是中国古代写人叙事文章的典范呀。
同学们都表示同意。我问薛雯丽意下如何。她微笑赞同。可又说:我还有疑议。
好!
薛雯丽:我们初中学过“若空游无所依”,那个“所依”可是讲成“没有依靠”,可这儿的“有所待”,翻译成“要等待的人”……
我:对呀,待,动词,意思是等待。加上一个“所”字,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我讲过吧?这儿的“无”,它的宾语是什么?说,说话。所说,就成了名词性结构了——说下的话。为,动词,做事。加上所字,所为,变成“做下的事儿”。对不对?
大家在记忆,认可。因为前面已经反复强调。但刚从初中来的孩子,可能牢牢记住了相关的词句及翻译,但没有弄明白相关的语法原则,这会妨碍他们自己面对同类语言情况的。必须讲明白。这儿不是生成,这儿需要结结实实的讲解。但前面结结实实的讲解,换来了薛雯丽的疑问,这不是生成又是什么?唉,讲解,独立思考,讨论,都好,可它们也都没有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的本事,关键是你能综合应用这些手段去立体地解决问题。
我:那现在看柳宗元。他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靠。所依,……
同学们:依靠的东西。
我:这是说什么的?水太清澈,以至于……
学生:鱼儿好像没有了要依靠的东西。
我笑:太好了,这是柳宗元的反衬手法。水那个清澈呀,好像什么都不存在。所以才“无所依”。无,它的宾语就是“所依”,就是“依靠的东西”。现在请记住这种语法惯例——助词“所”,后面跟一个动词,就构成一个……
学生:名词性结构。
我很满意这样的教学环节,很结实。文言语法与文本内涵有机融合。所谓“言文一致”的教学就在这里得以实现。
后面,讲到荆轲的话“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除了投影展示它的语言构成——“仆所以留者(所以……者,……的原因),待吾客与(之)俱。今太子迟(以……为迟,形容词意动。把……当作行动迟缓)之,请辞决矣!”我还展示了一个小问题:“这儿能看出荆轲的脾气吗?”
少年们有了前面的分析基础,稍一琢磨看出来了:荆轲这句话,显示出他觉得“很躁蛋”(西北方言,觉得很不舒服的意思)的心情。因为太子丹不信任他,才会觉得他走得迟了,空耗了时间。而荆轲是受不了这种刺激的。
我顺带讲了这个文段之前田光为了向太子丹表明绝不泄密而自杀的故事,表明那个时代士的自尊、暴烈又决绝的性格特征。
我:在荆轲看来,你这样说,催促,就说明你不信任我。不被信任,是士人莫大的耻辱!他的尊严感好强啊。
如此,我们完成了这几个语段的翻译。感谢薛雯丽,她的认真,她的涉猎,她的质疑,让我们的探究同时具备了“言”的解决和“文”的高度。我当着同学们的面说了——要感谢你们得初中老师啊,教得好扎实!
言文一致,很对。文不离言,言不离文。在具体句子上求“言意”,在整个语境中得“文义”。我们可以做到。
你跑过来,很好看
不知道头顶上全是氧气的瓦蓝
你踩过的一茎草
再次站直了祝福你的脚
你甩掉的一滴汗
在地上溅成一小朵对你的呐喊
你的18岁去远行
多少西北风
多少西北风在吹拂你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