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改革已逾40年,那么发端和开启就从"三农"。受农村改革的启示,才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改革和企业改革。中国社会深层矛盾潜藏于农村,表现在农业,承受直接结果的是农民。
20个1号文件,把"三农"从基础地位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可见认识层面是有的,但是客观上过一段时间"三农"就成为社会发展"快车"的拖累,需要回过头去拽一把。而40年真正有效的改革只有两次,这两次都是在不改不行了的困局中被迫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这两次都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从一平二调、一大二公、农业支援工业、工农产品剪刀差,到"少取、多予、放活",是一次次重要的观念跨跃,中间却经历了几十年。约30%的投入水平,概括出一个"广覆盖低水平"的基本线。
有感于今年1号文件布局的乡村振兴战略,自然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有期待,这个目标一定是在中国社会的全面振兴中。从另一个语境看,城乡二元治理、土地产权、土壤污染、农药残留、种子安全及至粮食安全、转基因作物认知、农业生产效率、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民工及留守儿童、老人的生存状况、农民利益的保护,等等,必然是乡村振兴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三农"状况反映出执政者的执政理想和执政水平。放眼世界,"三农"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也就真正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