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貌似一个不光彩的词语。但在莫言看来,初学写作者应该从模仿开始,模仿不是耻辱,而是一个捷径,或者说是一个窍门。
写作有点类似于书法,你模仿得多了,自己的风格也就慢慢确定了。更准确地说,是你得到了一种语感。得到一种语感对于文学创作非常重要。
那么应该如何模仿写作呢?莫言认为,模仿应该建立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之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连续让学生读10篇鲁迅的著名杂文,然后让学生写一篇类似题目的杂文。
我们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孩子的杂文里边都出现了一种鲁迅的笔调,出现了一种鲁迅的腔调。也就是说,鲁迅的文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学生的写作风格。
这种模仿实际上是不自觉的,是建立在认真、大量阅读同一作家的作品基础之上的。
假如我们连续精读古今中外10位作家的作品,然后有意识地模仿这10位作家,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的东西就会慢慢出来。
就像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临摹了颜真卿、王羲之,又临摹了柳公权,他临摹了很多碑帖,但他最后写出的作品与他先前的作品相比,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大家不要以为模仿就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刚开始写作时谁都在模仿,包括鲁迅,他的早期作品也都有模仿的痕迹,《狂人日记》就是模仿果戈理的同名小说。
鲁迅的很多作品,研究者都可以找出模仿的原作来,但这并不妨碍鲁迅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因为他很快就超越了模仿的阶段,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文风,形成了独特的鲁迅文体。
莫言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表作品,这个阶段也还停留在模仿的阶段。
处女作《春夜雨霏霏》,模仿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售棉大道》的小说,模仿了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作品《南方高速公路》。《民间音乐》的小说,模仿了美国的一位女作家麦卡勒斯的作品《伤心咖啡馆之歌》。
当时模仿的痕迹很明显,很多编辑一眼就看出来了,但他们还是决定发表,因为这里面已经出现了莫言自己的东西。通过对外国名作的模仿,莫言在文坛站稳了脚跟。
莫言真正走出模仿的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风是在1984年,那是莫言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以后。
他的成名作是《透明的红萝卜》,这部小说所描述的内容跟他个人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从那时起,莫言的小说不仅内容上中国化了,而且小说所使用的语言也个性化了。
所以,莫言觉得一个作家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形成了他自己的文风,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等一个作家真正成熟后,他就摆脱了模仿,开始进入了创作的辉煌期。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已经不再需要学步车的辅助了。
注:此文来源于今日头条的东西儿童教育,经过了本人适当删减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