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随笔
那应是二十六年前的中学时代,足迹几尽被岁月湮没,只留下模糊的青涩与稚嫩。只记得读过,有这么一老翁存在。二十六年的芽绿雪落,二十六年后再次与他相遇!
一个星期的萦绕、缠绵,我毫无头绪,但卖炭翁又在头脑中徘徊,踟蹰,让我欲罢不能,夜不安寝,食不甘味。思考的历程,蜕变的磨砺,努力寻找方向的痛楚,不断的自我加压逼迫,深深折磨我心!
苦于对语文教学方向寻觅,给自己憋脚浅薄的语文课堂找个出口,我透不过气来!迷茫至极!
《文本解读的智慧》主编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发现语文教材文本的美点,读精彩,品精华,赏美点,漫步于语文丛林,穿行于字里行间,沉思冥想,心游万仞,经过阅读跋涉,眺望智慧的宁静,便是语文!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深入文本,读内容,读主旨,读情感,读写法,以为读懂了文本。所看到的也只是表面的挣扎与掠夺!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尝试着跳出文本,读单元提示,查阅资料读白居易的一生坎坷,为国为民,思考文本背后静水深流的思想,追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放在一起的别具匠心,二十多年后《卖炭翁》的悄然回归的价值。我由白居易到杜甫,到杨绛,到鲁迅,到季羡林,到林清玄,不完美人生的弱势群体,社会群体中最低层、最卑微的小人物,成了经典中耀眼的明星。有什么样的思想便有了什么样的表达。我顿然觉得这《卖炭翁》中的语言文字负载了白居易一切的情感和生命的体验!岂止是作家悲悯的情怀,分明是大爱与尊严!《卖炭翁》已不是《卖炭翁》了!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真正读懂《卖炭翁》背后那个讽喻志在“兼济”,闲适意在“独善”的“醉吟先生”后,我发现《卖炭翁》依旧,一如既往,不宠不惊,只是我的思想浅薄,视野不及。《卖炭翁》一直都在,它的深刻和精妙,思想与情怀,映射了我的无知浅薄!我读《卖炭翁》,通过读诗,读诗人,读社会,读自我,读出了悲悯,恻隐之心,读出了大爱与尊严,走出了“小我”的蕃篱,读出了自我心灵的钝化!读的我不禁啜泣,哽咽,几乎失态!在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下,泥泞道路上,对生活满怀希望,负重前行的老翁,风中舞动的白发定格瞬间,艰难承受着雪花的重压,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被风吹散,被掠夺,“醉吟先生”心中该是何其的痛!痛苦在他那里是会加倍的!在那一刻,我仿佛看到白居易因直言被冤贬谪的无奈与坚强站立的姿态!满腹才华理想无处施展的困顿!在那一刻,我想到了苦难一生,始终以饱满姿态,关注黎民之苦,芸芸众生的生活的强者。想到了一直仰望,始终走不出自我的折磨迷茫!想到了课堂上同学们弱弱的回答“苦”“同情”。那么苍白!那么无力!何谓苦!何谓同情!他们真的懂了吗!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希望孩子们能走出“青春”的象牙塔,用笔饱醮社会的风雨,去书写大爱,润泽生命!《卖炭翁》依旧,我已不是我!
课堂有限,课程无限!教材有限,语文无限!生命有限,价值无限!脚步有限,思想无限!
心在路上!路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