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周的工作都是做专题策划,一共有两个专题,前后做了一遍又一遍,始终找不到思路,左调右改,心里也没什么依据,发给领导看,领导也觉得不妥,于是我整个人开始气急败坏,十分沮丧,完全一只泄了气的气球。
于是就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工作方法不对,但又找不到好方法,那就是我太笨了,怎么也做不好这件事。或者是我不适合这份工作,那就干脆算了吧,再去找别的事做吧!心里这样思忖着,开始打退堂鼓。
灰心之际,领导说,先别修改了,再开始做一个新的。
闻此,我好像吸到了一点新鲜空气,复活了一点。受上一波失败情绪影响,这次我想将头脑放空放空,就决定这次不急着开始做,先去浏览各种相关资料好了,查资料过程中,头脑里突然想起了那句“专题就相当于一篇文章,只是换成图文形式展现出来”,既然这样,那我就先写篇文章吧,然后将文章拆解出来。
立即开始,将专题关键词作为文章标题开始写,写文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是我熟悉的工作,思路也比较容易捋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结尾,在我写下标题的时候,这些都在脑子里了。
而后脑子就不由自主开始运转,那这些思路转换成图文形式会怎样?并开始想开头放什么文案和图片,下面怎样承接,然后怎样转到结尾等等,这些我一直苦苦想要的策划思路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到来了,甚至有点意外。
“看来我还是能找方法的,我这人也不是那么笨啊”心里随之就开始隐隐得意和欣喜。彼时,我头脑里又一股脑出现了以下这几句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能生巧。”
“功到自然成。”
“量变产生质变。”
这几句话都在传达同一个意思,尽管去做,坚持多做,积累到一段时间后你肯定会看到自己想要的变化。我一边深深赞同这切身的感触,一边为自己之前的放弃之心而羞愧。
这是一件小事,但却牵引出了我生活中的一大思维顽疾。
因为在想到上面那几句话时,我意识到,这些概念对我来说很是陌生,我像是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这些话的意思。
记忆中,每次开始做一件新的事情,总是在第一次遇到困难时,就走不下去了,没有积累过足够的量,没有练出功夫就以自己不是这块料为由而撒手放弃。
一路上,我已尝试并丢掉了好多种可能性。
从小时候起,我就算是大人眼中聪明点的孩子,上小学时会演讲、会唱歌,却留下了一次唱歌时被嘲笑的阴影;到初中会演讲、会写一手好看的字,却因为一次演讲竞争者有很多拉票同学而真的认为自己不行;到高中学画画,本是抱着爱好去学最后却成了条条框框的应试考试;然后到大学又学日语,毕业之前一直考了三次一级没过;毕业之后就从事了文字工作~在那一个个考验人的关口,一个个成长来临的时刻,我退了出来。
直到现在,生命已已进入足足的成人阶段。但每当生活中遇到一点不顺,还总是像个孩子一样在第一时间就灰心丧气,生出放弃的念头,没有耐心坚持下去看看,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总以为一两次不行就代表了永远不行,就想重新换道。
原来,这已经是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了。
怪不得,最近总有那种“自己什么都不想做,什么也都做不好”的悲观,对那些曾经很热爱的事情也一点都提不起兴趣。
因为它们给我的印象一直就定格在我遇到困难时放弃的那一刻,那时的它们,令我害怕,令我后退,形成了我对那些事的故有认知。我就以为,它们将永远是那样了,所以,即便时隔多年,我还是不敢靠近。
那就像是一个个被伤到却没有接受包扎治疗的伤口,只能兀自发炎流脓,始终不能结疤除痕。
是的,当时如果对它们多一点点耐心,也不至于今天看它们还是伤痕累累,自己也不至于落得满身疲倦。只觉一无是处,道路越走越窄。
“种一棵大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认出生命模式,以自勉。